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产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1 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又是如何演变的?
科举制度是一种由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制度。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确立于唐,而完备于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 隋开皇年间废九品中正制,大业年间,隋炀帝创设进士科,被视为科举制创建之始,但其考试方法不详。唐朝建立之初,兵荒马乱,尚无暇在选官制度上创立新制,而朝廷却又急欲求才,因此,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乃沿袭隋代开科取士之制,敕令贡举。此后贡举成为定制,每年举行一次。
2 科举产生前是如何进行人才选拔的?
主要实行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分别是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世卿世禄制是封建时期的,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http://baike.baidu.com/view/1347805.htm
察举制源於汉,由地方官推荐孝廉、贤良方正,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266.htm
九品中正制主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详情看http://baike.baidu.com/view/94826.htm
3 清朝的科举情况是怎样的
清科举,主要以「四书」、「五经」取士。这些儒家经典,在唐、宋时期,基本上还是可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但到了清代乾隆之后,正当西方各国纷纷爆发社会革命和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之际,科举考试仍只专注于「四书」、「五经」以及八股文,而把科学技术看作「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致使中国在科技、经济以至政治、社会的意识形态各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当时的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由此观之,科举制度显然是未能与时并进,逐渐流入陈腐、迂腐的地步。由于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千篇一律,试题又只是出自「四书」、「五经」,故有些儒士在经书中专选一些可以命题的,写成若干文章,并编成八股文选集出售,许多考生平日只须死读硬背这些八股文选,到考试时自能派上用场,甚至有些考生只知八股文,而不知本经。
4 有哪些文学作品与科举有关 你是如何解读的?
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考了二十多次乡试都没有考中,「面黄肌瘦,花白胡须」,放榜之日,正在饿着肚子卖鸡。忽然得知中了举人,激动得「一跤跌到,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被众人救醒后,却一直笑着,高叫着:「我中了!我中了!」满街跑来跑去,竟然疯了。 范进中举发疯一事虽是小说中极端的例子,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影响。
5 有哪些影视作品与科举有关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3417560.html
6 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科举的影子或者变体
科举制度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同时,促成了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从而激发了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进步。科举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另外,正因为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所以东传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科举考试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某些方法,对于今日的考试也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2017·江汉)“ _____ 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 , 材料中“ _____ ”处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对实行八股取士的抨击。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