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开经济的,看了下面那位同学的回答,觉得说的好像考南开经济挺难的,其实个人感觉没那么难吧~呵呵。
今年的分数全国都高的离奇。经院里面,金融非常难考,不是很推荐,因为金融系本专业考研的就一大堆,他们保研率太低,只能考研,而且分数也极其的高,外校的来考还是跨专业的感觉不是很占优势。经济学的考起来要容易些,分政经西经还有各种研究所,经研所、区域所、人口所等等。 专业课考宏微观和政经,现在经院的专业课教材越来越向国际教材看齐了,不再是南开自己编写的课本了,而且去年出宏观题目的老师是有海外背景的,可能比较难。
你还是大一,建议多去听听经济类的课程,微观从基础的曼昆的高鸿业的开始,最终看范里安的、尼科尔森的,应该就够了。宏观看高鸿业的多恩布什起步,后面的到曼昆的或者高宏,宏微观的书多翻几遍,理解透了,等考研那一年再更透彻一些就好了。数学,我觉得你是理工科方向的,应该不是太大问题,这几年先好好学着,保持九十几分的成绩,考研那年再多加练习。至于政治和英语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其他的书就是看你兴趣了,了解下经济史,了解下经济学的分类以及研究的问题,了解下当下中国存在的问题,像林毅夫、蔡昉的书就不错。多看看经济学相关的书,对提高经济学素养很有帮助。
联系老师的问题,我觉得有点早,你才大一,去找老师没太大意义老师也不会怎么理你。尤其教授,他们时间比较紧张,虽然想理你估计也自顾不暇。等到你大三了,确定了考研的具体的方向或者考完了出来成绩了再联系你想跟的老师。要是想了解经济学的具体的东西,可以到考研论坛上去看,或者交几个南开经济的朋友,聊天了解了解。
至于南开BBS,你可以以游客身体进去看某些区域的帖子,但是想注册是没门的,南开的BBS是全国高校里少见的不对外公开的BBS。现在实行实名制,本校学生没有实名的,连帖子都发不了。
还是那句话,你才大一,先把本专业的课学好,同时学习经济学的课程,如果等你到了大三,你还想考南开的经济学,那时再集中精力准备。我当年进大学抱定了目标想转专业到国贸去,后来我觉得还是经济好,就没有转,进来时也想一定要考研,到了最后保了研。还有很多的时间,你的想法和现实的情况都会变动。最好的办法是好好学习,首先是你的本专业,然后才是其他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人今年研究生考试与南开失之交臂。不过还是可以给你提供一些信息的。
首先,南开在经济学领域在全国是排前三的,今年南开的金融更是高手如云的一个专业,400分都上不了,要410以上吧,国家线才350.各科分数都远远高于国家线。
其次,南开的专业课相当卡人,跨专业考试的,复习不充分的话,150的卷子答成38,42的一大票。这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的,真的有很多这样的人。所以,你专业课一定要比科班出身的还专业才可以。而且南开的专业课没有选择,全部是简答,分析,大计算题。我去南开听过课,南开的老师给讲的。南开的经济喜欢考理论,而且要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才可以。所以,你要多看经济学方面的书,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微观,多恩布什的宏观,范里安的微观,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上下册,是最最最基础的书。看了还有做课后题,做总结。这些还都是基础,你还要学习经济学流派方面的东西,这个也必须会,并且牢记各个流派的理论模型什么的。还要会用这些来分析问题。
如果你有条件的话,有机会,可以联系联系南开经院的老师,不过他们都很厉害的。南开本校的学生联系他们也不是那么的受待见,南开的老师就说你们好好复习吧,就没下文了。而且南开本校考经院的人就一大票,各个都是牛人,数学拿满分,英语80分左右的今年也不少,都是些很牛X的人。
所以,你的数学,必须好,向150分努力,英语向80分看齐,专业课尽量拿到130+,政治80吧,这样你稳稳上南开经济最好的专业金融或者精算了。
这只是给你定了个目标,专业方面的书,不要只看南开官网上说的那基本,考得远远超过那两本书的水平。南开的老师都跟我们说了,你们不但要会做研究生的卷子,还要看看考博的卷子。看到没,人家想要的学生,水平要达到可以考博级别的。你大一还好,有3年半的时间准备。好好努力吧。再有问题了加我百度HI
1、跨专业考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是很难得。南开在经济学领域在全国是排前三的,南开的金融更是高手如云的一个专业,2013年各科分数都远远高于国家线。南开的专业课相当卡人,跨专业考试的,复习不充分的话,根本没戏。南开的经济喜欢考理论,而且要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才可以。因此,必须加倍努力才行。
2、跨专业考研,就是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或是无关的非本专业课程,作为研究或是考研目标,进行的研究生考试复习,进行研究生考试的活动。
3、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秉承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形成了严谨、自由、开放和服务于社会的学术氛围,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上也有自己独到的建树,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地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