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为何成为官宦的代名词,顶戴花翎又为何物?

2024-11-17 14:31: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乌纱帽为何成为官宦的代名词,顶戴花翎又为何物

“乌纱帽”为什么成了官宦的代名词

中国人常常用“丢乌纱帽”来形容官员被废去职位。那么“乌纱帽”这个名字起源于哪里?为什么成了官宦的代名词?

关于乌纱帽的记载,最早是在东晋。当时的纱帽有两种:一种是白色的,另一种是乌色的。皇家所戴的纱帽是白色的,而普通官员和百姓戴的纱帽是乌色的。东晋时期的“乌纱帽”跟权力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到了南北朝时期,乌纱帽依然和官职没有关系。不过,此时的乌纱帽经过改良,出奇的贵,普通百姓买不起。隋唐时,全国上下不论地位尊卑,都可以戴乌纱帽。只是在帽子上装饰不同数量的玉块,来区分职位的大小,如一品有九块玉、二品有八块玉、三品有七块玉,以此类推,到了六品就不许用玉块装饰了。到了宋朝,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增加了两只软翅,以显示威仪,并在软翅上绣上不同的花纹,用来区别职位的高低。到了明朝,乌纱帽正式被定为官帽。朝廷的大小官员,在办公室时都要戴上乌纱帽,而普通百姓不许戴。乌纱帽终于同权力联系在了一起。

清朝时,红缨帽成了正式的官帽,乌纱帽也就淡出了历史。由于人们已经习惯将乌纱帽代指官位,所以这个说法便延续至今。

顶戴花翎是什么呢?

“顶戴花翎”是清朝的官帽,分两种:一种是凉帽,另一种是暖帽。凉帽多在夏天使用。呈圆形,没有檐,像一个扁喇叭,一般用藤、篾席制成,外面裹了一层绫罗。绫罗的颜色也有多种,有白色、湖色、黄色。凉帽的顶端缀有红缨顶珠。暖帽多在冬天使用,大多用皮、缎、布制成,四周有一圈檐边,通体黑色,顶端缀有红色帽纬和顶珠。

清朝官帽的顶珠多以宝石制成,官品不同,宝石的材料也不同。一品官员帽子的顶珠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镂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清朝官帽顶珠下有翎管,用来安插翎枝。翎枝又分为两种:花翎和蓝翎。花翎由孔雀羽制成,蓝翎由鹖羽制成。花翎佩戴者是品级高的大臣,或者有赫赫战功的将领,低品级的官员不允许佩戴。花翎又分三种: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眼”是孔雀翎上圆形的黑圈,一个黑圈就称为一眼,两个黑圈称二眼,三个黑圈称三眼。不同品级的官员必须严格佩戴相应的翎枝,不得僭越。蓝翎又称为“染蓝翎”,是用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制成的,无眼。佩戴者一般是六品以下的军官或者侍卫。因为鹖鸟生性好斗,不惧死亡,这种翎枝安插在将士头上以显英勇。

佩戴顶戴花翎的官员,地位非常尊贵,因此清朝为官者对此非常向往。据记载,乾隆至清末百余年中,仅仅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三眼花翎,可见顶戴花翎的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