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老的桥是太平桥,明代弘治年间建造,可惜桥面在文·革中被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距今有510年左右
歙县的老桥:
太平桥 位于歙县县城西门外练江上,又名河西桥。建于明弘治年间。纵列式发券,16孔,桥面与栏杆用青色泥灰质角砾岩,桥身与分水垛用红色粉沙岩砌成,长268米,宽7.1米,系安徽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桥中心原有亭,亭内北面供奉佛像,两旁立碑记,建国后为便于汽车行驶,将亭拆除。1969年“七五洪水”将栏杆、桥面冲毁。后来桥面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用“悬挑”加筑两侧人行道,架装栅栏。
万年桥 位于歙县县城北门外扬之河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9孔,长153米、高10米、宽6.7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桥东端原有一石碑坊,上有“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等题额,毁于清乾隆年间。
紫阳桥 位于徽城镇渔梁坝下,横跨练江,原名寿民桥,因西近紫阳山,故又名紫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9孔,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所用石料为红沙岩,为县内古桥之最高、最宽者,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
许村高阳桥 位于许村昉溪上。元代许友山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立。双孔,桥墩石质,上建砖木结构长廊。廊内七间,两侧置坐凳。中间南侧置佛座,面对圆窗,窗左侧有一“宝库”(焚纸炉)窟,炉砌在墙外分水墩上。中部三间上有天花,彩绘云龙飞凤,其余四间彻上明造。桥廊外观为三大间,中间略高,使脊线、山墙参差错落,与左岸的牌楼、亭阁相协调。
北岸廊桥 位于北岸棉溪河上,建于清中叶,石质,3拱券,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上建廊,砖木结构,高约5米。南端门额“乡贤星”,北端门额“谦庵旧址”。廊内11间,中间原有佛龛。沿墙置坐凳。东侧墙上辟8个大方窗,砖砌龟纹、梅花纹等花格;西侧辟8个风洞窗,样式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等。北端西侧第二间置一敞窗,外装“美人靠”。
此外,还有唐模高阳桥、绍村长生桥、贤源观音桥等
高阳廊桥,它横跨在西溪上,初建于元代,由当时的处士许友山所建,处为双孔石墩木桥,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丁已年(1557)重修是增建了廊桥,清康熙已亥年(1719)再修,基本上构成了现在的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