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京东商城在哪

2024-11-18 14:48: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金国辖区分为19路,在往下分府、州、县,并改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山东”这个古老的地理区域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三、元明清时期的山东政区

  金末,为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和镇压山东各地农民起义,金朝统治者命尚书户部侍郎梁镗行六部尚书事于山东,从此有了“山东行省”的名称。后又设立“东平行省”,为行省制度的开端。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沿袭了行省制度,先后在山东地区设立了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当时山东和河北、山西、内蒙等地作为元朝的“腹里”地区,是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故山东地区没有设立行省,而是直接设路和直隶州。今山东地区设有东平(驻须城,今东平)、东昌(驻聊城)、济宁(驻巨野)、益都(驻益都)、济南(驻历城)、般阳(驻淄川)、等6路,辖曹、濮、德、高昌、泰安、恩、冠、宁海、棣、莱、滨、峄、沂、滕、莒、密、登、胶、潍、博兴、兖、单、济、陵等24州,共辖103县。由于中书省区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设立了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监察区域。山东地区分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驻益都)、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驻济南)及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的一部分。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州府县;同时废路,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行政体制,当时除南、北二京直隶中央外,全国各地分设13个布政使司,山东为其中之一,治济南府,此后,济南一直为山东省会。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15州89县,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这6府是:济南、东昌、兖州、青州、登州、莱州。此外,河间府、大名府的部分县也在今山东境内。

  明朝地方基本上是三权分立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司主管军队;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法,下设按察分司(又称道),山东境内设3道以统个府、州、县。山东都指挥使司统领境内个卫所驻军,先是组织抗倭和沿海地区的防卫工作,以后随着屯防制度的破坏,逐步兼理民事,变为地方一级政区。明代在山东地区共设有9卫10所,分别是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任城卫、平山卫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海阳所、奇山所。

  清代(公元1636--1911年),统治者将地方一级政区一律该称为省。除沿用明代13省外,又新置5省,共18省。光绪时,又增至23省。省行政长官称为巡抚,有些省还设总督。总督有兼管数省者,也有只管一省者。巡抚主管一省民政;总督则主管军政,但也对民政有督导权。省下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府州之下设县与散州、散厅,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清末,山东省下设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等10个府,临清、济宁、胶州等三个直隶州,共104个散县(含8个散州)。省治驻济南,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全境。清政府还为了监察地方,还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域,道设在省与府之间,山东有三道,即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道。另外,直隶的庆云县、宁津县、东明县也属于今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