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刻理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科学内涵。法治思维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规范分析问题、进行决策的思维过程。法治方式则是指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运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规则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执行法律规范、依法强化法治监督的实践过程。法治思维是一种价值观,强调思想的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和态度,从思想层面上提出的明确要求。而法治方式这一方法论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行为准则,从执行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指明了具体的路径,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2)充分认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重大意义。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确立,使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都已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则成为贯彻落实法治原则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新时期,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各类纠纷和矛盾频发,重大事件或恶性事件不断,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必然要求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矛盾的化解,保障社会的和谐。三是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法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所以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强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利于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长期存在的重权力、轻权利,重治民、轻治官,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观念;改变根深蒂固的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思想;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背离法治精神和原则的不良行为,服务群众,促进发展。
(3)注重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基本途径。首先,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一方面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这是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决定性因素,坚持宪法至上,带头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言必合法、行必守法,使法律成为思想和行为的第一准则,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法治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养成办事依、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和职业情操。其次,学习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包括通用的法律知识、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与行使职权相关的业务法律法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践。处理解决多种问题要符合法的原则、法的精神、法的价值,合理考量法治思维与战略思维、全局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法治方式与经济方式、道德方式、行政方式之间轻重缓急,做到合法合规、合情合理,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4)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而不能倒过来,以不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抵制改革;同时,通过法律来引导改革,为改革提供保障,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处理来损害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尤其不能妨碍改革的正常进行。要正确处理发展与法治的关系。法治应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一体谋划,在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对法律政策明确的问题要依法按政策抓紧解决;对一些解决不了的,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对提出不合法、不合理诉求的要积极引导。不能突破宪法、法律、法规的底线,不能突破政策的底线,特别是不能引发新的攀比、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封堵与疏导的关系。摆脱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思维定势,构建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把群众的利益诉求、矛盾纠纷纳入到法治轨道,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