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出自哪部经典?

2024-12-01 08:30:4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出自印光法师的《印光法师》。

原句: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

意思是:相信因果的人,他的内心经常保持敬畏,因为敬畏而不敢去做坏事,而不信因果的人,他的内心常常肆意妄为,无所忌惮。正如经书所讲:菩萨很重视因地,而众生很重视事情的结果,也是这样啊。

扩展资料

印光法师的其他作品:

1、《印光大师文钞》

现今留存的《印光大师全集》共有七册,其中前三册是印光大师本人亲撰的作品,即第一册《印光大师文钞》(增广正编),第二册《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第二编),第三册《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外集)。

2、《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是印光大师的思想精华,书中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相关部分,作为现代人防止修行出偏的参照。并将《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有注解)作为佛的圣言量的参照标准附在书后。

3、《印光大师嘉言录》

《嘉言录》是李圆净居士编述的,书分十篇三十八章,由《增广文钞》(《全集》第一册)中节录出来,分门别类,拣择安插而成为一册。其所选录的出处,某卷某页,都记载的很详细,可以依照《文钞》全文相互的对阅。

《嘉言录》的特点在于截取《文钞》的精要,汇归一类,每一类别中,或有文义相近者时常出现,是提携阅读的人反覆再三的注意,望能速断疑惑生起信心。

又以《文钞》繁广,初机或难以简别,故令光看《嘉言录》,以免望文生义,或退却学佛的意愿。也因此附录《文钞》选读篇目,附于《嘉言录》目录之后,希望未曾研究佛学的人,能依循著次第而入佛道。

同样的,也有很多人一阅读《印光大师嘉言录》,即得到启发,愿意皈依佛教,敬信佛法。这是《嘉言录》摄化众生的不可思议处。

4、《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

《嘉言录续编》,是由广觉法师,与徐志一居士,二位发心将《文钞续编》(为《全集》的第二册)节录出来,整理分成十篇而编成的。其完成的时间是在民国卅二年(一九四三),是为印光大师往生后的第三年(注九)。《嘉言录》既然是净土入门的书,《嘉言录续编》,亦复如是。

5、《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菁华录》是李净通居士于民国四十一年(一九五二)依《文钞正编》、《文钞续编》、《文钞三编》选出精粹的部分,理显真常,语无重见,录有三百三十三则。仍按照《嘉言录》的编次,分为十类,并一一详细圈点,以便阅读。

6、《永思集》

顾名思义是对印光大师缅怀纪念所收集而成的。于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大法錀书局的陈海量居士,裒辑十方缁素颂扬印光大师的文章。普令四众弟子见闻景仰,敬重其行,效仿学习之。

《永思集》的内容,包括有大师传记——行业记、略传、小史、苦行略记等;大师遗教——自述、信札、训示等;七众怆辞——悼文、赞词、挽联等。本章,第一节印光大师的传略就是根据《永思集》所编纂的资料而写成的。

回答2: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出自印光法师的《印光法师》。

原句: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

意思是:相信因果的人,他的内心经常保持敬畏,因为敬畏而不敢去做坏事,而不信因果的人,他的内心常常肆意妄为,无所忌惮。正如经书所讲:菩萨很重视因地,而众生很重视事情的结果,也是这样啊。

扩展资料: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张今生的善恶业,可以引生未来世的善恶果报反作用到自身。古语有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以善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情众生每一世的意识心都是生灭的,但是因果律的成立和运作,是基于实相心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

若主张缘起性空,实际是否定因果,因果便无从建立,众生皆可以成佛也成为戏论,如此之人便会口中说空、行在有中,以佛法名义造作种种不善业。

佛法中说的因果主体、中道实相、般若理体、真如、涅槃、我,都是同一如来藏心体。一切法界无不赅摄于如来藏一法界中,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中心思想。

回答3:

  菩萨畏因不畏果,众生畏果!
  后汉沙门安清译

  ‘译’者,翻梵语,成华言,故称为译。‘安清’,此经之译主也,姓安,名清,亦名世高,乃安息国王之太子,因宿具慧根,不昧本性,出家修道,成为沙门。‘沙门’二字,释子之通称,此云勤息,谓勤修佛道,而息灭诸恶之义。又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标此‘沙门’二字,乃简安清非白衣俗人,乃出家之大师。此经是师在华,于后汉建和二年所译。师于汉桓帝时,始由安息国来至中国。师在祖国出家时,即探讨如来一代时教,深有心得,欲普利世人,故由安息来华,住二十余年,学通中文,乃广翻经论,利济东土众生。凡师所译经典,有二十九部,共计一百七十六卷,其用心之善,可谓至矣!稽师之史略,有特殊之奇迹,兹略述一二,以兹参考,亦可了知师非庸凡可比。师曾自述,谓宿世亦为僧人,广行教化,后谓弟子曰:‘因果循环,丝毫不爽,我今当诣广州,偿其宿债。’师至广州,于行路之际,忽一青年,手持利刃,迎面而来,知还债时至,遂立不动。彼青年竟以刃断师骨而去。师之神识,即投生安息,为王太子,复出家到中国。初至广州,遇一老翁曰:‘汝昔年曾害一僧人否?’彼答曰:‘少年无知,曾杀一僧人,至今追昔,殊为遗憾。’师曰:‘你当时所杀者,即我是。因我宿世,曾杀于汝故,今生受报,被汝杀死。我自被汝杀后,即托生于安息国,为王子。我知宿命,故仍出家,复来游此,与汝再见。’此时老翁,抱愧万分。师曰:‘此即循环果报,诚为可惧!然我尚有一债,乃宿世无心误害,今亦当往还宿债,汝亦可随之同往。’师即往绍兴,彼老翁亦同去。至绍兴城,路途之间,值数十余人,双方争斗,刀枪棍棒,互相残杀。而师适行于此,无端被重棍误中师头,遂殒命长逝。老翁悟,叹曰:‘因果定律,丝毫不爽!’遂亦出家为僧,勤修净业,后证圣果。是知业缘果报,如影随形,如谷答响,而众生昧于因果,埋头造业,千万劫生死轮回,可胜浩叹。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吾人从无量劫来,造无量重罪,即有无量债主,若欲一一酬还,偿之不清。普贤菩萨云:‘假使罪业有形相者,尽虚空不能容受。’如来大慈,观见众生业障太重,欲偿清宿债,脱离苦轮,诚千难万难,故特开一念佛法门。但能信愿恳切,老实念佛,临终即可带业住生,横超三界。故此念佛法门,为最稳健、最简易,了生死、成佛道之唯一方法。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旨哉言乎!释译题竟。

  菩萨畏因不畏果,众生畏果!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