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科学目标: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实验、观察、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出示一盆文竹)说:上星期呀,老师买了棵文竹,可不知道怎么搞的,越种越黄了。我就琢磨着,会不会是这土壤有问题。结果我仔细一看呀,发现土壤里有好多好多的东西哦。你们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吗?
……那今天呀,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寻找土壤中到底有什么。
在正式上课前,我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土壤是从哪里来的吗?
(根据屏幕上的图片,来推测推测看)
大家都很有自己的见解,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把书打开,翻到第52页。(ppt上出示土壤成因)
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土壤是怎么来的了吧,那么岩石是不是都变成了一模一样大小、形状的土壤了呀?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那么不是的话,他到底变成了那些东西呢?别着急,现在就让我们来亲眼观察一下新鲜土壤。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开始观察并完成记录。注意瓶里插有药匙的那个是新鲜土壤。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认真哦,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他们小组的观察结果?
(移动ppt)同学都非常仔细哦,发现的比老师总结的还要多。(如果学生没能找出来,同学们都说了很多,那现在来看看老师都发现了些什么)
刚才我们一起观察的是新鲜的土壤,那么在干燥的土壤中,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干燥的泥土吧。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开始观察并完成记录。注意,没有药匙的那瓶是干燥的泥土。
师:观察结束了,谁能告诉我干燥的土壤中发现了什么新的东西?
师:根据刚才两次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土壤有好几种成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给这些成分命名的。(出示ppt)看不清楚的同学看书上第52页下方的内容。
师:大家觉得,我们怎么区分这些成分最容易呀?根据什么来区分?
师:真是好办法。这两天都在下雨,土壤暴露在雨水中,你们想知道水中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吗?
那我先来演示一下该怎么做这个实验,待会儿就大家分组来进行实验。
(ppt同步)
师:大家实验都做得非常的认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呢?回想一下刚刚放下去的时候,水面上有什么?…………
肯定学生的答案。那大家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沉淀顺序呢?
师:经过了刚才三次的观察,大家谁来总结下,土壤中到底有什么?
师:大家都学习的很认真,那么土壤中,除了看的见得成分外,有没有看不见的成分呢?
把书反过来,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帮我们总结的?
找同学读一下。
课上到现在,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什么了吗?
一起来把书上的概念读一下。
三、土壤和生命
(再次出示文竹),原来土壤中还有那么多种成分呀,难怪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结合老师手上的植物,以及书本上的图片,来谈谈你的想法?(可提示小学生:土壤为植物成长提供了什么、为动物生存提供了什么等等)
土壤的作用真不小,请大家一起看屏幕,看看老师总结的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土壤的组成,以及土壤与生命简单的关系,现在在大家脑海里有没有一片全新的土壤形象呀?
五、板书设计
4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的成分:沙砾、沙、粉砂、黏土、腐殖质、盐分、空气和水。
学生回答:想。
学生能点到就行: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风化成越来越小的粒,最终变成了土壤。
学生打开书本。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开始分组观察。(老师可以巡视一下,帮助学生一起观察)
学生可能回发现:土壤是湿润的(说明有水),还能发现土壤中有动植物的残体,以及土壤中的小石子和沙粒。
学生回答:会。
学生开始试验,老师巡视指导,帮助同学们发现问题。
学生应该发现:明显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并且除了有小石子和大小不同的沙粒还有粉末状的微粒。
学生看ppt(或书本)
学生:根据直径。
学生回答:想。
学生认真看演示实验。
在教室演示以后,学生开始自己实验并观察记录。
学生小结:土壤中有空气,水面上有植物残体。
沉淀中,最上层是黏土、其次是沙、小石子。
因为他们的大小重量不同。
学生回答:小石子、沙、粉砂、黏土、动植物残体、水、空气等。
学生看书本。
学生:知道。一起读书上的概念。
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进行回答。
用直观的物品去导入,并且为最后的土壤与生命埋下伏笔。
解释土壤是从哪里来的。
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
进行第一个观察活动——观察新鲜泥土。
学生初步认识土壤,发现土壤中的一些成分。
相互补充,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个较全面的理解。
亲眼观察干燥的土壤,发现其中颗粒的不同。
学生自己找出土壤中的成分,加深印象。
逐一介绍土壤中的不同成分,大小顺序等。
加深印象。
引出下面的沉积实验。
防止学生实验出错。
学生实验阶段。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小结。
总结刚刚三次的观察结果。
简单的知道,土壤中看不见的成分。
这是本课难点所在,主要根据学生的发挥,现场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