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是一种耐干旱木本植物的名字,它的果实只有绿豆粒大小,是一种浆果。称它为‘高原圣果”是因为它富含维生素,特别是VC含量高。无论南方北方都很难把它列为水果,一来过小肉少,二来因为它难以鲜果运输。一般可以用它制作果汁。
种中文名:沙棘
种拉丁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科中文名:胡颓子科
科拉丁名:Elaeagnaceae
属中文名:沙棘属
属拉丁名:Hippophae
学名 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
中国植物志:52(2):064
形态描述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5~10m,具粗壮棘刺。枝幼时密被褐锈色鳞片。叶互生,线性或线状披针形,两端钝尖,下面密被淡白色鳞片;叶柄极短。花先叶开放,雌雄异株;短总状花序腋生于头年枝上;花小,淡黄色,雄花花被2裂,雄蕊4;雌花花被筒囊状,顶端2裂。果为肉质花被筒包围,近球形,橙黄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生于河边、高山、草原。
性状描述
采制 10~11月采摘成熟果实,晒干。果实呈类球形或扁球形,有的数个粘连,单个直径5~8mm。表面橙黄色或棕红色,皱缩,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顶端有残存花柱。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斜卵形,长约4mm,宽约2mm,表面褐色,有光泽,中间有1纵沟,种皮较硬,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酸、涩。
分布情况
它的地理分布很广,在东经2°-123°北纬27°一69°之间,跨欧亚两洲温带地区,分为六个种和十二个亚种。我国是沙棘属植物分布区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有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辽宁、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19个省和自治区都有分布,总面积达1800万亩。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5~10m,具粗壮棘刺。枝幼时密被褐锈色鳞片。叶互生,线性或线状披针形,两端钝尖,下面密被淡白色鳞片;叶柄极短。花先叶开放,雌雄异株;短总状花序腋生于头年枝上;花小,淡黄色,雄花花被2裂,雄蕊4;雌花花被筒囊状,顶端2裂。果为肉质花被筒包围,近球形,橙黄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生于河边、高山、草原。
采制 10~11月采摘成熟果实,晒干。果实呈类球形或扁球形,有的数个粘连,单个直径5~8mm。表面橙黄色或棕红色,皱缩,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顶端有残存花柱。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斜卵形,长约4mm,宽约2mm,表面褐色,有光泽,中间有1纵沟,种皮较硬,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酸、涩。
分布情况
它的地理分布很广,在东经2°-123°北纬27°一69°之间,跨欧亚两洲温带地区,分为六个种和十二个亚种。我国是沙棘属植物分布区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有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辽宁、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19个省和自治区都有分布,总面积达1800万亩。
我国天然生长的沙棘主要有以下种(亚种):
中国沙棘亚种,面积最大,占我国沙棘资源面积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目前我国在水土流失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即是这种沙棘。
中亚沙棘,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以南。 中亚沙棘的生境,远处杨树后的雪山是昆仑山脉
西藏沙棘,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肋果沙棘,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蒙古沙棘,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以北。俄罗斯主要以这种沙棘为育种材料,培育出了大果沙棘良种。
柳叶沙棘,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开发研究较少。
云南沙棘,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等地区。开发研究较少。
江孜沙棘,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部。开发研究较少。
沙棘果实营养丰富,据测定其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亚油素、沙棘黄酮、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其中维生素C含量极高,每100克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到825—1100毫克,是猕猴桃的2—3倍,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含糖7.5%—10%,含酸3%—5%。
沙棘叶片含粗蛋白15.75%、粗脂肪9.48%、粗纤维14.04%、无氮浸出物54.84%,用沙棘叶可制作保健茶。
沙棘种子含油率10%—12%,果肉含油率14%—18%,是提取沙棘油很好的原料。
沙棘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酱、果脯、果冻、饮料、保健品等。
所以称高原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