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300勇士的事,是真的吗? 历史上怎么说的?

2024-11-27 12:37:5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6.“四千迎战三百万”

“四千个南方希腊人在这里抗击过三百万波斯军。”

这是希腊著名诗人赛蒙尼提斯为了纪念公元前480年希腊温泉关战役而题写的碑铭。

温泉关之战是马拉松战役之后第10年,波斯和希腊的又一次交锋。

波斯王大流士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洗雪马拉松战败的耻辱。

薛西斯为远征进行了4年准备。他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兵力,据说有500万人。照诗人赛蒙尼提斯的说法,有300万人。公元前480年的春天,薛西斯亲自率领陆、海大军向希腊进发,气势汹汹,不可一世。

波斯大军走到赫勒斯邦海峡(现在叫达达尼尔海峡),薛西斯命令随军的奴隶和工匠马上修起一座渡桥。桥刚修好,忽然狂风大作,把桥吹断。波斯王大怒,不但杀掉了造桥的人,还命令把铁索扔进海里,说是要把海锁住。他还拿起鞭子痛击海水,惩戒海水阻止他前进的罪过。这当然是十分幼稚可笑的举动。但是,一些自命不凡的狂妄的帝王往往就是这样可笑的人物。

渡桥最后还是造好了。工匠们把360艘船排列起来,用粗大的绳索和海岸相连,船面上还铺了木板。船桥划分成两条路,一条走人,一条走骡马。船桥的两边装上了栏杆,以免人马坠入海中。波斯王乘坐八匹白马拉的战车,由头戴花环的1万名“长生军”保护着,浩浩荡荡通过渡桥。波斯全部军队用了七天七夜才过完。

波斯军队的士兵大都是强征来的,包括许多不同的民族。有人这样描写当时的波斯军:有身穿五光十色长褂和鳞状护身甲,携带短剑、长矛的波斯人和米堤亚人;有头戴钢盔、手拿亚麻盾牌、棍子的亚述人;有用弓箭和斧头作为主要武器的帕提亚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长袍的印度人;有穿紧腰斗篷,右肩挂着长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狮子皮、用红白颜色漆身的埃塞俄比亚人,他们使用棕桐树制的弓、燧石做的箭头和镶羚羊角尖的矛;还有色雷斯人,头包狐狸皮,身穿鲜艳的长斗篷,手拿标枪和小盾;此外,还有高加索各族的人们,他们的帽盔上装饰着牛耳,手执皮盾和短矛。波斯军队的人员这样庞杂,武器装备又是这样五花八门,使得这支大军很像一次各族军队和军备的大展览。

这时候,希腊各城邦为了击退波斯的进攻,已经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团结。30多个城邦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希腊联军由斯巴达人统帅。

公元前480年6月,波斯军进到希腊北部的德摩比利隘口。这里傍山靠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对“温泉关”。关口很狭窄,只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通往中部的必经之道。正像诗人赛蒙尼提斯在碑铭中写的那样,希腊人在这里配置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当波斯军临近的时候,斯巴达国王到奥尼达带了300人前来参战。他为什么不多带些人来呢?因为当时正在举行奥林匹克竞技大会,按照希腊习俗,这期间是不兴打仗的。

波斯王仗着兵多将广,气焰很嚣张。他派人捎信威胁希腊守军,说波斯兵多得没法说,光是将士们射出的箭矢就能把太阳遮得暗淡无光。斯巴达人回答说:“那太好了,我们可以在阴凉地里杀个痛快!”过了两天,波斯王派去侦探希腊人动静的士兵回来报告说,斯巴达人把兵器堆在一边,有人在做柔软操,有人则在梳理头发。波斯王听了,真有些莫名其妙。一个投降过来的希腊人解释说:“那是斯巴达人的习俗。每逢出战以前,他们都要梳理头发,准备战死。”波斯王从鼻孔里哼了一声,他没有想到这几百斯巴达人竟敢和他的百万大军对抗。他下了命令,要活捉守关的斯巴达人。

波斯军大模大样地冲上关去,他们以为斯巴达人一定会望风而逃。没想到,迎接他们的却是锋利的希腊长矛。波斯兵将虽多,可是在狭长的关道上,用武之地太小,施展不开。守在关上的斯巴达人,显示出他们训练有素的战斗本领,一个个如猛虎雄狮,扑向敌人。他们居高临下,使用的长矛比波斯刀的威力大得多。波斯人一批一批地倒下。波斯王三次从他督战的宝座上站起来,皱着眉头,抖动着胡子,气急败坏地吼叫不已。最后,他命令1万名御林军投入战斗,还是攻不上去。

正当波斯王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希腊叛徒来报告说,有条小路可以抄到关口的后方。波斯王大喜,就命令这个叛徒带路,引着一队御林军连夜赶去。他们过峡谷,渡小溪,攀山崖,越过一片橡树林,接近了山顶。有1000佛西斯城邦的士兵守在那里,波斯人以为是斯巴达兵,不敢上去交战。当他们听叛徒说出那些守军不是斯巴达兵,才放心攻上去。守军败走了,波斯兵也不去追赶,继续直插目的地——温泉关。

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得知叛徒通敌的消息,便把其他城邦的军队调到后方去,只留下他带来的300士兵迎战。700个塞斯比亚城邦的战士自愿留下同斯巴达人并肩作战。

波斯人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山上隘口猛扑。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奋勇迎战。他们用长矛猛刺,长矛折断了,就挥动利剑。忽然,斯巴达王受伤倒下了,波斯人拥了上来。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拼死保护自己的统帅。他们的人越来越少,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波斯兵尽管被杀死许多,可是冲上来的人越来越多,像是无穷无尽似的。他们用密得像飞蝗的箭矢向斯巴达人猛射。最后,隘口终于被攻占了。温泉关的英勇守军全部牺牲。斯巴达王的尸体落到波斯人手中。波斯王下令把他的脑袋砍下来,挑在矛上示众。

据说,战事结束以后,阵地上只找到了298具斯巴达人的尸体。原来,有两个斯巴达人没有参加战斗。一个害了眼病,无法上关作战;一个因为奉命外出,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没赶上战斗。这两个人活着回到斯巴达,家乡的人都说他们是胆小鬼,用愤怒和鄙视的眼光看他们,谁也不跟他们讲话。其中一个人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另一个在后来的战斗中英勇杀敌,牺牲在阵地上。但是,斯巴达人还是拒绝把他安葬在光荣战死者的墓地中。

后来,在德摩比利隘口建立了一尊纪念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和他的部下的狮子石像,雕像上刻着;

“过往的客人,请带话给斯巴达人,

说我们忠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

温泉关一战,斯巴达的勇士用他们的英勇战斗延缓了波斯军的攻势,掩护了希腊联军主力的撤退。

波斯军用伤亡惨重的代价占领了雅典,但是,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波斯王一怒之下,放火烧毁了城市。

回答2:

这确实是一部好看又感人的电影!
但我并不十分赞同他们是同性恋的说法,原因必须听我慢慢道来:
斯巴达是古希腊数以百记城邦中最大的一个,而且是个崇尚武力的城邦,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斯巴达的首领就征服了附近许多部落,并把他们称为“希洛人”,为了镇压“希洛人”的反抗,需要一只精壮的军队。因此男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并且在刚出生时用烈酒进行洗礼,以此作为对婴儿体质的考验,如果发生抽风或者失去知觉等情况,就让他死去。所有斯巴达的男孩在七岁以前有父母抚养,但不能娇生惯养,而是尽一切可能的磨练他们。年满七岁的男孩子必须离开家庭,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由已满二十岁的队长领导,孩子们不但要绝对服从他的指挥而且还要忍受从心理到肉体的折磨和锻炼。到了十二岁就要转入到高一级的组织--少年队。编入少年队训练就更严格了,生活也更严酷了。年满二十岁就结束了教育阶段,正式成为一名军人。但是在三十岁之前他们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从三十到六十岁得服常备兵役,因此斯巴达人实际上是终身服兵役的。一个男人要想在斯巴达获得财富、地位、女人甚至是生存下去的权利,就要靠军事上的功劳来维系这一切,如果是一群同性恋,不用说去打仗了,就是连生存下去的权利也没有了。所以我觉得只是所有男孩子从小就在一起接受残酷的军事训练,一直到二十几岁除了战争不能接触任何其他的东西,他们之间可能因为在一起经受的磨练太多,一起患难太多,彼此都很团结和友爱,也许和同性恋相象,但他们是斯巴达的战士,在一个相当严明和残酷的军事管制下是不可能集体出现畸恋的。他们脑子里只有协同作战和战功上的角逐,无论如何我也不能相信他们是一群娘娘腔的“勇士”。另外斯巴达需要更多的新生儿来补充他们的军事力量,一个勇敢强壮的战士更有责任“传宗接代”,所以同性恋的问题我觉得不太可能发生在,一个像斯巴达那样的环境和时代里!
至于历史上的温泉关战役,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可歌可泣!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为后方赢取时间,他们甘愿牺牲自己以少敌多,在狭长的温泉关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他们不仅是斯巴达的英雄,也是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他们的壮举已被载如史册!

回答3:

历史上是有那么一回事的

斯巴达300勇士历史上是一支同性恋部队他们在“希波战争”里的德摩比利战役中的温泉关一役中用自我牺牲式战法和敌人一起滚落山崖,全部战死

之前是漫画

然后改编的电影

回答4:

斯巴达300勇士历史上是一支同性恋部队他们在“希波战争”里的德摩比利战役中的温泉关一役中用自我牺牲式战法和敌人一起滚落山崖,全部战死

回答5:

这部电影其实不用我们描述这么多话 真的很好看 我看到了一个军队 记住 是一个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