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学研究现状

2025-04-15 11:30: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自然界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繁殖细胞分别是孢子和花粉,简称孢粉。植物孢粉的产量高,且孢粉的外壁不易被酸、碱分解,具抗高温的能力,因此能在长时期内保持自身的形状而保存于地层中。

孢粉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国内对孢粉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徐仁(1956)最早发表了《吐鲁番、酒泉和柴达木盆地第三纪沉积中的孢粉组合和其地质时代》一文,至70~80年代《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孢粉组合》(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1976)和《江苏地区白垩纪—第三纪孢粉组合》(宋之琛,1981)等一些专著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孢粉学发展的成熟。

如何利用孢粉资料来讨论和划分侏罗纪与白垩纪及白垩纪与古近纪的地质界线,国外发表了较多的论文,如Pocok(1967)、Srivastava(1978)等。国内近些年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发表了不少关于此方面的专著(赵传本,1987;高瑞祺,1999;花如洪,1991;宋之琛,1981)及论文(黄清华,2004;陶明华,2003;黎文本,2001;王鑫甫等,1999),古生物群种的年代标志是生物地质的依据和出发点,是确定岩石所属年代的重要证据。表4-1为晚侏罗世最晚期—早白垩世主要孢粉化石分布表。

表4-1 晚侏罗世最晚期—早白垩世主要孢粉化石分布表

续表

+:该期存在此孢粉;※:该期的早阶段存在此孢粉。 (据赵传本,1987)

经过近些年不同研究者的清理,二连盆地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陶明华,2003)主要有以下几种:

1)Cicatricosisporites-Laevitriletes-Psophosphaera-protoconifera组合带(无突肋纹孢属-光面三缝孢类—皱球粉属—原始松柏粉类)。该组合分布于兴安岭群上部东乌组至巴彦花群阿尔善组二段。

2)Denso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Aeqritriradites组合带(拟套环孢属—凹边瘤面孢属—膜环弱缝孢属)。该组合带分布于阿尔善组三至四段,不少剖面可延续至腾格尔组底部。

3)Classopollis高含量组合带(克拉梭粉属)。到目前该组合带的典型代表仅发现于川井坳陷,分布于阿尔善组三、四段及腾格尔组一段下部。

4)Monoceltisporites-Protoconifera组合带(单远极沟粉类—古老松柏粉类)。该组合带一般发育在腾格尔组一段(有时仅为其中上部),并以盆地中北部各坳陷最为典型。

5)Cicatricosisporites-Pinuspollenites-Classopollis组合带(无突肋纹孢属—单、双束松粉属—克拉梭粉属)。该组合纵向分布范围大体相当于腾格尔组二段。

·Leiotriletes-Densoisporites-Protoconifera组合带(光面三缝孢—拟套环孢属—古老松柏类)。该亚带分布于腾格尔组二段下部。

·Pinuspollenites-Podocarpidites组合亚带(松粉属—罗汉松粉属)。该组合亚带分布于腾格尔组二段中部。

·Leiotriletes-Densoisporites-Pinuspollenites组合亚带(光面三缝孢类—拟套环孢属—松粉属)。该组合亚带分布于腾格尔组二段上部。

6)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带(无突肋纹孢属—光面单缝孢属—云杉粉属)。分布于腾格尔组三段,该组合带在横向分布上变化明显,根据化石主要属种在平面上的分布差异分为两种类型:

·Cicatricosisporites-Monosulcites-Classopollis类型(无突肋纹孢属—单远极沟类花粉—克拉梭粉属)。该类型主要分布于额仁淖尔、赛汉塔拉及呼仁布其等凹陷。

·Pinaceae-Laevitriletes-Lygodiaceae类型(松科—光面三缝类孢子—海金沙科)。该类型主要分布于包尔果吉凹陷、高力罕凹陷、洪浩尔舒特凹陷。

7)Appendic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Angiosperm组合带(短突肋纹孢属—光面单缝孢属—被子类花粉)。该组合带分布于赛汉塔拉组,根据孢粉的优势组分情况,分为3种类型:

·蕨类孢子繁盛类型(30%~70%),分布于马尼特坳陷东部带、乌尼特坳陷、腾格尔坳陷以及乌兰察布坳陷部分地区。

·松科、柏科和杉科发育类型,主要分布于马尼特凹陷西部带,以乌里雅斯太及巴音都兰凹陷为典型。

·克拉俊粉属、柏科、杉科发育类型,分布于川井坳陷及乌兰察布坳陷部分地区。

此3种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古老松柏类已不占重要位置,短突肋纹孢属和光面单缝孢属为常见或多见组分,杉科花粉达最繁盛时期,被子花粉成为常见组分。

8)Schizaeoisporites-Nevesisporites-Gaothenipellenites-Tricolporopllenites组合带(希指蕨孢属—三花孢属—高腾粉属—三孔沟粉属)。该组合带分布于二连盆地内部上白垩统二连组,在平面上该带化石分布比较局限。

陶明华等 ( 2003) 在研究内蒙古赤峰盆地早白垩世地层和孢粉化石群时,建立了相邻几个盆地的对比关系,将下白垩统的最晚期定为阿普特期,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我们认为将阿尔布期定为下白垩统的最晚期更适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