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都可以做的,这种手术已经很成熟了.
颅内及椎管内肿瘤
【概述】
1. 原发性肿瘤:起源于头颅、椎管内各种组织结构,如颅骨、脑膜、脑组织、颅神经、脑血管、脑垂体、松果体、脉络丛、颅内结缔组织、胚胎残余组织、脊膜、脊神经、脊髓、脊髓血管及脂肪组织等;胶质瘤最多、脑膜瘤次之,再次为垂体腺瘤、神经纤维瘤、脑血管畸形等。
2. 继发性肿瘤:转移瘤或侵入瘤等。
【发病率】
10~12/100000人口/年,仅次于胃、肺、子宫、乳腺、食道肿瘤,约占全身肿瘤2.5%。儿童期为7.5%。
1.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
2. 性别:一般发病与性别无多大差异,但松果体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颅咽管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和畸胎瘤等,男性稍高于女性(男:女=3.2:1),而脑膜瘤则以女性发病率占优势(女:男=1.2~1.5:1)。
3. 发病年龄与肿瘤的好发部位及其病理性质有一定关系:
①儿童:小脑幕下中线部位,常见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瘤等;
②成年:多发生于幕上,少数位于幕下,常见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及听神经瘤等;
③老年:多位于大脑半球,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或转移瘤等居多。
【分类】
1. 按生长部位分类:依肿瘤生长在颅内结构的不同部位而定,如额、顶、枕、颞叶,小脑、脑干、丘脑、鞍区、脑室内、小脑脑桥角区等。
2. 按病理学性质分:WHO(1995)
类 型 各自的类别
胶质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含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癌)、松果体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细胞瘤
脑膜瘤 内皮细胞型、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混合型、砂粒型、血管瘤型、乳头型、间变性(恶性)脑膜瘤
垂体腺瘤 a. 无分泌性腺瘤; b. 分泌性腺瘤: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刺激素、滤泡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细胞腺瘤; c. 垂体腺癌; d. 垂体细胞瘤
神经纤维瘤(含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三叉神经纤维瘤、舌咽神经瘤、副神经瘤等
先天性肿瘤 颅咽管瘤、畸胎瘤、皮样或上皮样囊肿、拉赛克裂囊肿、胶样囊肿等
血管性肿瘤 血管网状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
转移瘤与侵入瘤 a. 来自肺、胃肠道、乳腺、泌尿生殖系等癌瘤的脑转移; b. 由鼻咽癌、巨细胞瘤、脊索瘤、软骨瘤等向颅内侵入
其他肿瘤 浆细胞瘤、淋巴瘤、黑色素细胞瘤、肉瘤或不能分类的肿瘤等
胶质细胞瘤,临床上仍延用克诺汉(Kernohan)四级分类法:Ⅰ级:肿瘤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均匀一致,分化良好,属于良性,但临床病理发展趋于向恶性发展;Ⅱ级:部分瘤细胞大小不一,偶见瘤细胞分裂相,属低级别恶性肿瘤;Ⅲ级与Ⅳ级:瘤细胞分化不良,大小及形态不一,深染,核分裂相多,并可见瘤巨细胞,属高级别恶性肿瘤。
【病因】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1.先天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细胞或组织异位残留于颅腔内,在一定条件下又具备分化与增殖功能,可发展成为颅内先天性肿瘤。这类肿瘤生长缓慢,多属良性,常见有颅咽管瘤、脂肪瘤及胶样囊肿等。
2.遗传因素:人体基因缺陷或突变可形成颅内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属神经系统肿瘤遗传最具典型的代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约半数病人有家族病史。视网膜母细胞瘤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播,单发性病灶占3/4,具有体细胞的突变,约有12%~17%可传给子代;多灶性病变则有细胞的染色体改变,家庭中的其他子代成员很有可能易感,约50%~65%能传给子代。
3.物理因素:
(1) 创伤:一般认为,创伤可引起脑、脑膜瘢痕组织间变而成为肿瘤。
(2) 射线:研究发现,放射区域的细胞突变是肿瘤形成的基础。此类肿瘤以恶性为多。
4.化学因素:诱发的肿瘤可为胶质细胞瘤、脑膜瘤、肉瘤、垂体腺瘤和松果体瘤等。
5.生物学因素:常见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肉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多瘤病毒及猴空泡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诱发脑膜瘤、松果体瘤、肉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髓母细胞瘤等。病毒的致瘤机制是它们进入细胞后,在胞核内合成DNA时(即细胞的S期),迅速地依附并改变染色体的基因特性,使细胞增殖与分裂功能发生畸变而形成肿瘤。
【临床表现】
取决于脑瘤的部位、性质和肿瘤生长的速度,并与颅脑解剖与生理的特殊性相关。
发病多缓慢。首发症状可为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定位症状如肌力减退、躯体麻木、癫痫等。于数周、数月或数年之后,症状增多,病情加重。
急性发病者可于数小时或数日内突然加重恶化,陷入瘫痪、昏迷,多见于肿瘤囊性变、瘤出血(瘤卒中)、高度恶性的肿瘤或转移瘤并发急性弥漫性脑水肿,或因瘤体突然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以致颅内压急剧增高,导致脑疝危象。
一、 颅内压增高:85%。
(一)原因:
1.肿瘤的占位作用:肿瘤在颅内呈扩张性或浸润性生长,超过颅腔代偿限度(约达到颅腔容积的8%~10%),即出现颅内压增高。
2.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肿瘤压迫或因肿瘤妨碍了脑脊液的吸收。
3.肿瘤压迫脑组织、脑血管,影响血运导致脑的代谢障碍,或因肿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细胞瘤与转移瘤的异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通透因子)刺激反应与毒性作用,使瘤周脑组织发生局限或广泛性脑水肿。
4.颅内静脉回流障碍:肿瘤压迫较大的静脉或静脉窦,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脑组织淤血。
5.肿瘤卒中与变性:瘤内急性出血(瘤卒中)、瘤组织囊性变或坏死,使瘤体积迅速增大、脑水肿突然加重。
6.其它因素:摄入水分过多、反复呕吐、剧烈咳嗽或用力、不适当的腰椎穿刺及肺部感染或高热等引起的脑缺氧等,均可增高颅内压力。
(二)症状:
1.头痛:多因颅内压变化和肿瘤直接影响等因素,使颅内敏感结构脑膜、脑血管、静脉窦和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为常见的早期症状,90%的脑肿瘤病人均有头痛。
多为搏动性胀痛或钝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发生,时轻时重。一般于清晨或起床后出现,白天逐渐缓解,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每于呕吐后头痛多可减轻。任何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或用力,剧烈运动等,均可使头痛加重。
某些脑瘤所致头痛的部位可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脑膜瘤常引起相应部位头痛;垂体腺瘤多为两颞侧或额部头痛;幕下肿瘤头痛常位于枕颈及眶额部;脑室内肿瘤可因肿瘤位置移动、头位变化,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出现发作性剧烈难忍的头痛,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 恶心、呕吐:早期或首发症状,多伴以头痛、头昏。常发生在清晨空腹时,典型表现为与饮食无关的恶心或喷射性呕吐,且常于较剧烈的头痛、头昏之后发生,头位变动可诱发或加重。小儿颅后窝肿瘤出现呕吐较早而频繁,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成年人呕吐出现较晚。恶心、呕吐是因颅内压增高或肿瘤直接影响迷走神经核(呕吐中枢)所致。
3.视乳头水肿与视力障碍:与脑肿瘤的部位、性质、病程缓急有关。如颅后窝肿瘤出现较早且严重,大脑半球肿瘤较颅后窝者出现较晚而相对要轻,而恶性肿瘤一般出现较早,发展迅速并较严重。
可演变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逐渐下降。出现生理盲点扩大和视野向心性缩小,以及视乳头继发性萎缩。长期颅内压增高常致失明。
眼球外展麻痹亦常为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可出现斜视和复视。
4.精神症状:因大脑皮质遭受损害引起,表现为淡漠、迟钝、思维与记忆力减退,性格与行为改变,进而发展为嗜睡、朦胧或意识不清。恶性肿瘤者,精神障碍较明显,额叶肿瘤经常引起精神症状,或表现有欣快、易激动及痴呆等。
5.癫痫:20%~30%,其中半数病人为首发症状。
6.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呈缓慢增高者,生命体征多无变化。颅内压显著增高或急剧增高可表现缓脉,常慢至50次/分钟左右,伴有呼吸深慢,血压代偿性升高等。这些已属脑疝前期或已有脑疝的表现。如继续恶化,则出现脉搏细速,呼吸不规则,呈抽泣或潮式样呼吸,血压降低以致周身循环衰竭,最后呼吸停止。下丘脑及脑室内肿瘤或恶性肿瘤,可出现体温波动,体温常升高。
二、 神经系统定位征象:是肿瘤所在部位脑、神经、血管等受损的表现,反映脑肿瘤部位所在。
三、 内分泌与周身症状。
【诊断】
1.病史与体格检查。
2. 头颅X线平片检查:
3.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压力、细胞计数、蛋白及生化测定。
4.头颅超声波检查。
5.脑电图检查:约90%的脑肿瘤可出现异常脑电图。
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耳蜗以短声刺激后,从双侧头皮上记录到的大脑皮质电位变化,其电位来源于脑干听觉通路,故称之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临床上可用来客观地评价脑干功能障碍的部位,依波峰情况能早期诊断脑干肿瘤、小脑脑桥角区听神经瘤或脑膜瘤等。
7.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测定:
8.脑血管造影:
9.脑室造影:经颅骨钻孔、直接穿刺侧脑室将气体或造影剂(如碘油、碘苯葡胺等)注入脑室内,以显示脑室系统的方法。由于颅内肿瘤的占位效应,常压迫相应部位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使其变形、移位或梗阻。依据这些改变,常可对颅内肿瘤作出定位诊断。
10.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扫描
【治疗】
1.手术治疗:为目前颅内肿瘤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原则:a.生理上允许;b.解剖上可达;c.技术上可行;d.得多于失、利多于弊。
(1)完全切除
(2)次全与部分切除
(3)减压性手术与脑脊液分流术
2.放射治疗:60钴、直线加速器或高能量X线。
原理:射线穿过组织时,在其轨迹上将能量传送至组织细胞,细胞核对辐射极为敏感,射线通过直接作用或自由基的间接作用,使DNA结构发生改变,产生DNA单链、双链的断裂,导致受照组织细胞的变性与死亡。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状态,是影响细胞对射线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分化程度越低、分裂越活跃的组织细胞,对射线越敏感。多数脑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增生活跃,因而对辐射的敏感性较高,是构成辐射治疗脑肿瘤的重要基础。组织细胞受照后的损伤分为潜在性致死损伤、亚致死损伤和致死损伤,其中潜在性致死损伤和亚致死损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修复。
3.化学治疗:人出生后神经细胞即不再分裂,胶质细胞也仅有低度再生,而脑肿瘤细胞却不断进行核分裂,这种细胞生长繁殖之间的差异,使抗代谢或阻断核分裂的药物起到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不损伤正常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脑肿瘤化疗要求具备几个条件:
(1)肿瘤血管分布相对丰富,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大;
(2)化疗药物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3)化疗药物具有对肿瘤细胞有效杀伤或抑制功能;
(4)选择有效的途径,使肿瘤细胞处于高浓度化疗药物的环境中。
4. 激素治疗:
(1)以减退脑水肿为目的,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
(2)针对垂体腺瘤或颅咽管瘤等作为内分泌激素的补偿治疗;
(3)鞍区肿瘤手术后出现尿崩症,应用垂体后叶素或长效尿崩停注射液的抗利尿作用进行治疗。
5. 免疫治疗:主动或被动免疫手段。宜在治疗前对肿瘤行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先降低宿主的瘤负荷,以最大限度增加机体的相对免疫力。
6. 中医药治疗。
颅咽管瘤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肿瘤,根据头痛的发生部位及组织学特征,曾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鞍上囊肿、上皮瘤、上皮囊肿、鳞状上皮瘤、釉质瘤、垂体釉质瘤等。1930年McLcan提出命名赤颅咽管瘤,逐渐得到普遍承认,沿用至今。
1、病理
将颅咽管分为鞍内型和鞍上型。鞍内型起于鞍隔下的上皮细胞巢,易压迫垂体而首先出现内分泌症状,向上发展压迫视交叉。可经视交叉前突向鞍上,但多于视交叉后鞍上发展侵入第三脑室,亦可向鞍旁扩展。鞍上型起于鞍隔上的上皮细胞巢,大多向后上生长侵入第三脑室特别是巨大囊肿可突入额叶或颞叶,或沿斜坡向后颅凹伸展。
肿瘤呈膨胀生长,与周围脑组织间边界清楚。肿瘤较小时多为实质性。长到一定大小后大多发生囊性变,囊性者占68-85%。大多数为单囊性变,个别为多囊性。
颅咽管瘤是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在先天性肿瘤中约占60%,在儿童颅内肿瘤中占13-17%占鞍区肿瘤的第一位。成人鞍区肿瘤中仅次于垂体瘤呈第二位。
多见于男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和儿童。
2、临床表现
颅咽管瘤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大多为儿童期发育迟缓,至成年出现视力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才来就诊。主要表现有内分泌症状、视觉症状和颅内压增高。
(1)内分泌功能障碍:由于肿瘤所在部位易侵犯垂体及下丘脑,约2/3病人表现有内分泌功能降低及代谢障碍,40%左右病人为首发症状,经过相当长时间后才出现其他症状。
①生长发育障碍:在儿童期发病者,约一半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障碍,骨骼生长迟缓、甚至停滞,于成年时身材体形仍如10岁儿童,但面容如成人。
②性功能障碍:至青春期以后,多有性器官发育障碍,外生殖器呈幼儿型,无第二性征。成年以后发病才多有性欲减退,腋毛阴脱落、男性胡须稀少,阳痿,皮肤细腻。女性月经失调或停经不孕。
③脂肪代谢障碍:由于下丘脑受损害,20-30%病人有脂肪代谢障碍。多数表现身体发胖。在儿童期伴有性器官不发育者称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
④水代谢障碍:约1/4病人由于下丘脑及垂体后叶损害有尿崩症表现,多饮多尿,一般每天尿量在3000-4000ml以上,如垂体前叶同时受损,ACTH分泌减少。
⑤嗜睡及精神障碍:约15%病人由于下丘脑损害较重者,病人严重嗜睡,见于晚期病人。少数亦有精神症状,表现淡漠、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其它可表现易疲乏、倦怠、畏寒、血压偏低、轻度粘液性水肿、甚至呈垂体性恶液质现象。
(2)视经压迫症状:70-80%病人有视神经交叉受压表现,产生视力障碍。病人视力逐渐减退,日久失明。眼底约40%有原发性视神萎缩。肿瘤发生于鞍上向下压迫者可表现为双颞下象限盲。肿瘤偏一侧者可表现为单眼颞侧偏盲。压迫一侧视束者可表现双眼同向偏盲。由于肿瘤生长方向不规律,压迫双侧视神经程度不同,视野改变亦不一致,约一半表现双颞侧偏盲。
(3)颅内压增高症状:肿瘤早期无颅内压增高,至肿瘤长至相当大或阻塞室间孔时,则产生颅内压增高。临床所见病人约80%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外展神经麻痹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儿童较成人多见,可出现及脑积水表现,视乳头水肿日久则发展为继发性萎缩,视力逐渐减退,以于失明。
(4)头痛:约90%病人有头痛,其中约50%为首发症状。头痛是由于肿瘤压迫鞍隔及局部脑膜、血管等引起。少数病人长期有头痛而无颅内压增高。但多数病人逐渐颅内压增高而使头痛加重。
(5)其它症状:少数病人肿瘤向鞍旁发展压迫3、4、5、6颅神经,可产生眼球运动障碍或面部感觉减退。也可向后发展压迫脑干或向额发展产生轻偏瘫。向后颅窝发展者可产生小脑症状。
3、诊断
根据病人年龄、症状表现及X线检查,多数病人易于确定诊断。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青春期发育障碍者、或伴有头痛、视力障碍,应首先考虑本病。如头颅平片无钙化,或无内分泌症状,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作CT扫描或脑室造影等检查,并需与鞍区其他疾病相鉴别。
4、治疗及护理
(1)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肿瘤位于脑底深部,与周围结构紧密相连,手术切除困难,危险性较大。
(2)放射治疗:有报告手术加放射治疗,5-10年存活率分别为76%及61%。用直线加速器治疗者5年存活率达92%。
(3)大多数手术后有尿崩症者,要准确记录出入量,一般2周内自行恢复,给双氢克尿塞,很快可恢复。重者可给垂体后叶素注射。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防止钠潴留,限制钠盐入量,补充钾盐。
(4)下丘脑严重损伤体温调节失控,手术后常有高热,可给药物、物理降温。有的则体温不升,给予保温措施,体温失调者要加强高温及体温不升的护理。
(5)昏迷:有体温失调者,一般伴有昏迷,预后不佳,应按昏迷病人护理。
(6)急生消化道溃疡、出血和穿孔是丘脑下部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可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发生,是病情恶化的标志。
①及时发现病情,有无血压下降,意识变化及出冷汗、脉搏慢、烦躁不安、腹胀等。
②减少搬动病人,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人病情严重,神志昏迷,因此翻身时动作要轻,避免加重出血。
③饮食要适量,一般对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禁食,如出血量少而不呕吐,可以少量喂奶,每次100ml,每日4次,观察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情况,因少量奶可以保护胃粘膜溃疡面。
④臀部护理:消化道出血、排柏油样便,次数多可引起臀红,严重者引起破溃,每次便后用温水及柔软毛巾洗净,局部涂鞣酸软膏、紫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