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近百年的油气勘探,对延长组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已经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延长组三角洲油藏成藏理论不断成熟,三角洲成藏规律的综合研究,极大地加快了大型油藏勘探的突破。延长组有效烃源岩及南北两大沉积体系控制了油藏分布,可供勘探的面积为10×104km2;盆地面积大,含油层系多,资源丰富,转化率低,勘探潜力巨大。截至2001年底,在整个盆地内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2.8197亿吨,石油资源探明率15.38%;累计探明气层气7669.29亿m3,天然气资源量探明率6.88%。
目前盆地中南部的东北部地区以延长油田、安塞油田等为代表的许多油田的建成,标志着盆地东北部油气勘探趋于成熟,然而对盆地西南和东南部的许多地区勘探程度尚低。近几年来,随着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力度的加大,采用一井多层、一井多效的“立体勘探”思路,勘探层位从目前的主含油层位长6、长4+5、长2、长3油层组为主转向延长组各油层组并举,圈定了定北、长武、麻黄山、镇原、泾川、延川南、彬县、旬邑—宜君及富县等多个勘探最有利区或勘探预备区块;在一方面注重产油区及其周边地区加强对新层位的油气勘探、重视老油田扩边及非主力油层组滚动勘探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视勘探程度较低的新区的油气勘探,从而近年来在延长组多个油层组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油气勘探进展。
图2-7 长庆油田延长组各层探明及三级石油储量分布图
东北部安塞油田自1998年以来滚动勘探开发取得新的突破,安塞主力油层含油范围不断扩大,探明地质储量2.4468×108 t;靖安三角洲油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2.5032×108 t。
东北志靖—安塞针对长6、长4+5、长2、长3油层组(吴旗白豹已交预测储量1559×104 t)及延安组,进一步加强油气勘探,已取得良好效果。
姬塬—麻黄山地区以长 2 油层组为主目的层,兼探延 9、延 10 层段,获得总资源量9400×104 t,已有预测储量3927×104 t,预计最终可探明4500×104 t。其中,长2 油层组发育近东西向4排鼻隆,北东向主砂带厚度10~30 m,物性好(孔隙度平均为13.7%,渗透率平均为4.2×10-3μm2 ),勘探潜力最大,最近在耿 15、耿 20、耿 21、团 2 及盐 18-7井中分别试油获产5.87 t/d、4.49 t/d、4.51 t/d、6 t/d、0.5 t/d。
姬塬—演武地区以长2油层组为主要目的层,兼探长7、长6、长 3 油层组及延 8-10层段。其中,长7、长6油层组近源水下河道砂岩厚10~30 m,油层厚1.4~6 m,孔隙度为15.7%~17.1%,渗透率为(3.25~13.23)×10-3μm2 ,潜在资源量达1.89×108 t。
西南部西峰油田长8油层组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具有分布广、厚度大、粒度较粗、物性较好[孔隙度9%~11%,渗透率(0.6~3.7)×10-3 μm2]的特点。近年来长8油层组含油面积进一步扩大,2002年新增探明储量500×104 t、控制储量2000×104 t。
镇原—庆阳地区立足长8油层组相对高渗区,兼顾长2-3及侏罗系。其中,长8油层组砂岩厚度大(10~30 m)、物性较好[孔隙度Φ=9%~12%,渗透率K=(1.1~20)×10-3 μm2],已探明4361×104 t,控制1.3×108 t,预计最终可探明5×108 t,总资源量近10×108 t。西南部长武地区长6、长7、长8、长10油层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流河道砂体,加强岩性油藏勘探取得良好的开局。目前,在武2、武9井等多口探井延长组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和工业油流,油气显示层位多(长6—长10油层组)而又相对集中(主要为长6和长7油层组)。值得重视的是,该区长7油层组储集条件堪称全盆该油层组之最,长8油组储层显微孔比长6、长7油组发育。该区又毗邻延长组生油中心,预示该区延长组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东南部张岔—太白地区主要目的层长2、长6、长8油层组及延安组,兼顾长1油层组;在葫28、葫64、葫73、葫74井长1油层组试油获0.13~1.45 t/d低产油流。
东南部旬邑—宜君地区针对黄陵三角洲和渭北浊积岩寻找岩性油气藏,长2油层组分布稳定,单个油层厚2.2~6 m,孔隙度为8%~10%,渗透率为(0.1~0.3)×10-3 μm2。庙38井长2产油1.7 t/d;黄试1井长6油层组油层厚12.2 m,产油0.95 t/d。该区现有控制621×104 t,预测448×104 t,推测8.4502×108 t。
由上可见,近些年来盆地中南部延长组油气勘探,通过综合应用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等时地层格架内砂体划分对比技术,以岩心、露头、测井为基础的沉积微相分析技术,以 Sesilog、Parm、Strata 等地震反演剖面处理解释为主体的储层地震横向预测评价技术,以成岩-孔隙演化为主体的储层孔隙成因分析技术,极大地加强和提高了油藏早期预测、评价及描述的水平,加强了对油气富集规律的深入认识,并与适应储层的改造技术一起,为延长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起到重要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钻探程度的提高和新资料的不断丰富,应用以岩心、露头、测井为基础的沉积微相分析技术对盆地西南部边缘和东南部边缘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类型、特征及沉积体系展布有了新的认识。张哨楠等(2000)利用最新的钻测井资料分析认为,盆地西南边缘镇原—泾川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类型既非70年代所认为的水下扇沉积,也非近年来认为的扇三角洲沉积,而是近源的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指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发育区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长庆油田研究院(1997)对盆地东南边缘的富县及其以南的黄陵等地延长组研究得出,盆地延长组除了在中北部盐池、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子长、延安等地绕湖发育的由数个较大的三角洲组成的三角洲裙带外,在东南部富县、黄陵及其以南延长组并非90年代初及其以前所认为的湖相沉积,而是发育以富县三角洲、黄陵三角洲为主体的三角洲相带,从而为盆地东南边缘延长组的油气勘探指出了新的方向。
总之,随着延长组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有潜力的勘探区得到发现和重视;另一方面,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纵横向分布复杂,小型隐蔽油藏比例增大,勘探难度进一步加大。然而,整个盆地延长组石油资源探明率仍很低(仅14%)、勘探领域广阔、勘探潜力巨大,尤其是西南部和东南部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加强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与分布的研究,对致密砂岩隐蔽油藏成藏机理与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已经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