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上看,人的责任心是怎样形成的?

2024-11-29 23:02:2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你可以具体的说出.你对哪方面的厌恶吗?
这样比较容易帮助你.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有过论述,但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区别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方面,在刻画心理健康者与不健康者的行为特征方面,还存在一些分歧。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者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划分心理健康与否的依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统计常模
根据人的心理特质在人群中的分布状态来划分的。假设人的各项心理特质(如智力、乐群性等)的测量值在人群中是成正态分布的,一个人的某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如果处于平均数附近,则他在这一方面就是健康的、正常的;相反,如果处于分布的某一端,偏离常模,则他在这一方面就是不健康的、异常的。
(二)社会规范
根据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划分。假如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所处的社会规范的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可、赞同,则被判断为健康的、正常的;相反,如果其行为偏离常轨,得不到所处社会的认可,则被判断为不健康的、异常的。
(三)生活适应
根据人是否适应社会生活来划分健康与否。假如一个人生活适应良好,则认为他是健康的、正常的冲目反,如果他不适应社会生活,经常给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则他就是不健康的、异常的。
(四)心理成熟状况
根据人的心理成熟程度来划分。假如一个人身心两方面成熟程度与同龄人相当,则认为他心理健康;相反,如果他心理成熟程度远低于同龄人,则认为他是不健康的、异常的。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
1.对现实的真实知觉
健康的人在认识与解释周围发生的事物时,能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能真实地看待各种事物,而不把他们看成是自己所希望的东西。对他人内心活动有较敏锐的觉察力,不会总是误解他人的言行,很少有错误的知觉。
2.情绪上的安全感与自我接纳
健康的人对生活中所遭受的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正确对待,具有必要的忍耐力;注意自我形象,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接纳自己;在对事尽力、对人尽心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不过分掩饰自己,不刻意取悦于人,以保持自己适度的自尊。
3.自我调控能力
健康的人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必要时能遏制自己非理性的冲动;有调节自己心理冲突的能力;有成长的意愿,能有效地调动自己的身心力量,在有关领域实现较高水平的目标。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健康的人有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关心他人,与人为善,团结合作;不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人际关系适宜,有知心朋友,有亲密的家人。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健康的人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其各项心理机能健全,并有较高的整合水平。例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适度,认识与情感协调,行动手段与目标相适应。
6.生活热情与工作有效率
健康的人热爱生活,乐于工作。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较有成效;有独立谋生的能力与意愿;能在学习、工作、娱乐、享受活动的协调中追求生活的充实.。
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从内部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各项心理技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当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从对外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应周围环境,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不妨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视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两个极端,大多数人实际都位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的某一个位置。因此心理健康就有高低层次之分。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主要指没有心理疾病;而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不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焦虑、无痛苦的,而是能在这些境遇下作有效的自我调整,且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心境轻松愉快。

二、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

(一)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即压力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即压力反应;三是指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压力感。压力有持久性与暂时性之分,当压力变成一种持续存在的感受时,就叫做生活压力。并不是任何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事件都能引起人的压力感受。在对压力源的反应中,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关键在当事人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刺激事件作认知评价。只有当事人确信该事件涉及个人康宁而自己对于处理该事件又没有把握时,才会产生压力感。压力的来源是各种各样的,它既可由外界事件引起,也可由主体内部事件引起。重要的压力来源有:
1.灾难性事件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冰雹等;人为灾害如战争;灾难性事件如车祸;人身灾祸如遭抢劫,这些超出人正常痛苦范围的灾难事件,都会引起人的长期压力反应。
2. 生活改变
并非只有重大的生活改变才会造成压力,日常生活琐事的缠绕累积也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如与同学发生争吵、工作不如人意、丢失课堂笔记、受到他人不切合实际的批评等。
3. 日常困扰
并非只有重大的生活改变才会造成压力,日常生活琐事的缠绕累积也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如与同学发生争吵、工作不如人意、丢失课堂笔记、受到他人不切合实际的批评等。
4.心理冲突
未解决的冲突是压力的另一来源。冲突指两种需要或动机相互对立时所造成的心理困境。从冲突表现的形式来看,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从冲突的内容上看,有"独立对依赖"的冲突、"亲密对隔离"的冲突、"合作对竞争"的冲突、"冲动表达对道德标准"的冲突。
(二)人对生活压力的应对方式
压力情境会使人产生焦虑反应。此时,当事人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处理压力情境,以减轻不适感,这一处理过程叫应对。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身心所受的伤害,而且可以使人增长生活经验,使压力产生催人奋进的积极影响。应对通常有两种方式:着重于问题的应对与着重于情绪的应对。
1.着重于问题的应对
采用这种应对方式的目的在于直接处理产生焦虑的情境,或者克服它,或者回避它。例如,一个打算报考理科的高中生近几次物理考试成绩都不及格,他或者找出自己物理知识的缺陷所在,进行有重点的复习;或者决定参加暑期物理补习班;或者决定改报高校文科专业,这些都是着重于问题应对的方法。
2.着重于情绪的应对
着重于情绪的应对,侧重于减轻焦虑,减少压力情境对自己的威胁。具体方法既可以是行为上的,如外出旅游几天暂时忘掉令人烦心的问题,或者找个知心朋友谈谈以求得情感的支持;也可以是认知上的,即通过重新评估压力事件,改变认识从而缓解情绪反应。例如,上述那个物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可以借"一两次物理考试不及格并不说明问题"、"一科成绩偏低不值得担心"的想法进行质辩,减少压力事件的威胁。而当对压力事件的评估具有歪曲现实的性质时,当事人实际已经在采用自我防卫机制来减少焦虑,维护自尊。自我防卫机制多是潜意识的,它并不能真正改变压力情境,而只能帮助当事人暂时度过难关,多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
在上述两种应对方式中,就多数情况而言,着重于问题的应对是比较健康的应对方式。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得了。在遭遇过于强大的压力而个人又无力控制压力情境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先采用着重情绪的应对来缓解情绪,保存希望,以便使人能恢复精力,从而更有效地处理现实问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是两种应对方式并用。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成因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正常人在面临压力情境时,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的焦虑是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相适合的。焦虑症的特征是:当事人在心理体验方面感到紧张不安,担心害怕,极度过敏,难于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手足发抖,肌肉持续紧张,尿频尿急,有睡眠障碍。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时刻担心失败,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统考、升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学业上多次失败的创伤经验;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过分争强好胜;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一症状可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对于缓解焦虑反应有较好效果。
(二)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这两种症状往往共同存在人身上。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物。强迫动作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不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生活中执行繁琐的固定程序等,都是典型的强迫症状。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人们正常的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对强迫症的一种解释是:强迫观念与强迫动作是人们无意识地免除不安全感、焦虑痛苦的一种替代方式。例如,当一个人对某种场景产生极度的焦虑时,强迫观念使他的头脑中填满无意义的琐碎观念,他就可以借此免除焦虑反应的袭击。强迫症可能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有些强迫症患者在思维和行为上也是刻板、少变通。一般认为,治疗强迫症比较困难。一个有益的建议是:对于强迫观念不要作无用的控制,要顺其自然。
(三)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或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物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惧症多见。患有性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如在会场上讲演),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治疗恐惧症可用系统脱敏法。
(四)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二是消极的认知倾向(自卑感、无能感);三是低水平动机(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的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造成抑郁症的因素是长期存在精神压力,生活中缺少强化,多次不愉快经历以及当事人性格上的脆弱性。大多数抑郁患者能够经过治疗或不经治疗而逐渐恢复正常,但有复发的可能。心理治疗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鼓励;认知行为疗法对矫治抑郁性神经症有较好效果;抗抑郁药物可用以缓解症状。
(五)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人格异常者社会化过程不完善,性格怪异,思想奇特,情感不成熟,难以与人合作,人际关系不好。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缺少过失感、犯罪感,无责任心,行为严重妨碍他人。人格异常是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的产物。早期失去父母的爱,或是受到溺爱而缺乏惩戒,是对人格异常形成的解释。
此外,还有一种程度较轻的人格异常,可称为人格缺陷。其现为自卑、怯儒、孤僻、依赖、敏感多疑、敌对、嫉妒、退缩、消极,一些表现多数带有"内向性"行为的特征。它对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可能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六)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个体性行为表现上有异常现象,如青少年性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对性问题过分关注、早恋、不正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知困难等适应不良。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但对这些不良适应行为,应给予有效的干预。
(七)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指神经性庆食。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严重的体重失常。凡是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被视作庆食症的症状。神经性厌食症多发生于女生(女生比男生多20倍),其症状是对食物极端厌恶,甚至恐惧,四肢无力,女生也可能出现闭经。由于家庭不断施加压力,当事人有可能变得脾气暴躁。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矫治予以矫正。
(八)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指失眠、夜惊、梦魇等。失眠可能由于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夜惊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精神功能暂时失调有关。梦魇与学生日间情绪压力有关。睡眠障碍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治疗。

你可以看这个。希望对你有帮助喔。

回答2:

社会意识与人的本能结合的产物.

回答3:

去问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