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富尔还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若翻阅一下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界的名人大家的传记,我们就会明白,这些伟大的成就大厦无一不建立在小时养成的自学习惯根基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特殊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一、告诉学生预习的意义,形成良好的预习意识经过两学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彼此之间在学习上已经拉开了或大或小的差距。个体的差异已经影响到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才能缩小这种差异?因此,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这种差异。与学生的个性差异相对应,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个极具个性的行为。理解接受能力强的可能只花较少的时间,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则可以花的时间来仔细琢磨,以弥补课上时间的不足。如果预习真正充分地开展起来了,学生们就会有一个大致相当的再学习基础,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必然会收获比未预习好若干倍的效果。二、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达到较高的预习效率1.将书“看一看”。三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尝试着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了。“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上课不至于盲目,并可减少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看什么是个任务问题,怎么看就是个能力问题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看书能力。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课文。这里的除法52÷2与以前的46÷2、65÷2……虽然都是除法,但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这种不同。这种不同马上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下去的兴趣。当然这里的“看一看”,可以是只看一遍,比如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是看很多遍,特别是基础比较弱、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自己课前的刻苦努力来取得同样理想的成绩。2.将书“做一做”。新课本不再是将知识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留了很多的白,这些空白是很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做的。比如,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与克》时,应注意到本单元内容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预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重实践。这里的“做”应该有一种“做数学”的含义,而不能仅仅是“做作业”。把课本预先做一遍,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进行了这样的充分预习之后再进课堂,每个人的学习就会有极强的针对性。即便有时老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自己也完全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得以解决,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3.将书“说一说”。在完成了“看一看”、“做一做”的要求之后,学生将会分化成两大阵营:一是有问题的阵营,一是能解决问题的阵营(当然这两个阵营是动态包容的)。此时老师就应该真正像新课程所要求的那样,做个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里所谓的“说一说”实际上已将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数学的表达离不开数学的语言。小学数学的语言还是比较接近日常用语的。但数学语言比日常语言更精确、更简练。这一点要提醒学生在“说一说”时注意些。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其中的“经常”、“偶尔”、“差不多”……这些词就赋予了更深的数学意义在里面。再比如,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日常的用语经过提炼就变成比较精练的数学语言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页的例题。图上的信息收集整理如下:(1)一条裤子28元(2)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问题是: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书上进而又用了画线段图这样独特的数学语言来分析了这种数量关系:这样表达相当的直观和精炼。这种独特的数学语言也应该让学生慢慢的理解和掌握。三、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并知道了课本的主要内容,可以挑选一些课后的习题,通过这一步来巩固预习所掌握的知识。课本上的练习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着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想一想这样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四、教师在数学预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预习习惯需要师生长期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也说明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做到:(一)、熟悉理解、认真把握教材。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布置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认真理解,我们才能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更好地设计恰当的预习内容,设计的预习题目才会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会再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二)、课前预习一定要持之以恒。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预习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辛苦许多。因此,我们要将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抓,要让教师深刻了解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发展它,切实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甚至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除了教师要认真设计外,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激励以及竞争措施,如:创新思维奖、学具制作奖、统计小能手等奖励。与此同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完成。(三)预习检查要坚持不懈。孩子的自制能力不是很强,对一项新事物开始有着很强的热情,但过一段时间就会降温,不再想开始那样及时认真地结合提纲进行自学,怎么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严格把关,让“紧”作自己的助手,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紧”主要体现在预习作业的检查上。有两种检查的方式:1.课前检查课前我会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他们预习情况如何,好的表扬并奖励“大拇指”,对于预习不认真的学生一方面加强教育,另一方面则着重对这些学生予以帮助,及时了解他们在预习中发现什么问题,指导他们正确的看待不懂的问题,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解决这些问题。2.课上检查课堂教学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那肯定不利于新知的学习,更不利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我在教学时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发生这样的弊病,因此我每次上课时都会有二至三分钟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他们的预习质量如何,通过这样的检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3.其它检查辅助进行除以上两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外,我还不断总结一些其它的检查方法,使检查的力度能更“紧”。如:我还采用学生互查预习笔记、小组长抽查组员预习情况、优秀预习笔记评比展示等方法,不断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三年级就开始指导学学生积极地预习,不光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个性化的学习从个性化的预习开始。当他们都真正掌握了这种学习的方法,也就将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