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社会学的主流。
扩展资料: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指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唯科学主义的最早形态,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衰落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所谓实证,是“实在”、“确实可靠”、“肯定”的意思。
这个流派之所以用“实证主义”命名,主要是为了标榜自己坚信确实可靠的事实和知识,是凌架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
一、代表人物
1、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
出生在法国南部城市蒙特利埃,曾经在巴黎工业专科学校和特利埃医科大学读书,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都有较深的研究。
1816年因参与学生闹事被巴黎工艺学校开除。
1818年他担任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1824年由于著作权纠纷,孔德和圣西门断绝来往。
1824年孔德与玛散结婚,后来玛散卖淫被逮捕,1842年两人分手。他把维持了18年的婚姻称为“一生中唯一的错误。”
1826年他计划办72次讲座,讲授他的实证哲学。由于不幸的婚姻和过度劳累,在讲到第三课时,精神分裂。
1827年想自杀,跳进了塞纳河,但没有被淹死。
1844年与沃夫人相爱,第二年沃夫人又不幸去逝,他们未能结婚。
他一生中几次试图获得教授职务,但均未成功。
2、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英国人,其父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詹姆士·穆勒。
14岁时,穆勒去法国学习法律,有人说穆勒曾经在孔德那里学习哲学,有人认为,他从未与孔德见面,只是有书信来往。
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位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
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
出生在英国德比郡的一个教师家庭,但只读过三年私塾SHú。曾当过铁路技术员或土木工程师。
1848年起担任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编辑。
1855年后去法国旅游时结识孔德。
被学术界奉为“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英国首相丘吉尔自称是斯宾塞的信徒。
二、基本理论
1、实证主义原则
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us ,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实。
孔德的“实证”一词直接来源于圣西门的著作。
圣西门说,过去是“神学的时代”,现在是“实证的时代”。
孔德认为,既然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那么,一切科学知识就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以内,不能超出主观经验之外。
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就是要把知识局限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不讨论经验之外是否有事物存在。
孔德的这种实证主义原则是错误的。如果科学家按孔德的原则办事,在高倍电子显微镜问世之前,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也就不能因揭示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凯库勒就不能揭示识苯的化学结构。
2、归纳逻辑
穆勒创立了“归纳五法”的学说。他认为通过这些归纳方法,就能能够得到可靠的新知识。
①求同法(The method of agreement)
②求异法(The method of diffrence)
③同异并用法(Joint method of agreement and diffrence)
④共变法(The method of concomitant variation)
⑤剩余法(The method of beside)
穆勒总结培根以来科学家运用归纳法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了“归纳五法”,丰富和发展了归纳逻辑。
3、否认客观规律
但孔德认为,规律是经验中的或感觉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或相似关系。”
实证主义认为,描述经验之间的外部联系是科学的对象,把各门科学的描述再联络起来就是实证哲学的任务。
孔德否认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孔德认为,科学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孔德认为,我们只要知道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和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足够了。
至于这种联系的原因,是不必知道也无法知道的。“我们很有理由把它们让渡给神学家去想象,或者交给形而上学家去做繁琐的论证。”
据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认清引力的实质。但在科学研究上,人们毕竟认识了无数现象的本质;随着科学的发展,总有一天人们也能够揭示引力的本质。
4、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一词(英文Sociology )是孔德把拉丁文中的Socius(亲友)和希腊文Logos(知识)两个词合并而成。
他在写《实证哲学教程》1~3卷时,使用的名词是“社会物理学”(Social physics),到第四卷时改用“社会学”。
实证主义有一个格言:爱(Love)、秩序(Order)和进步(Progress)。
“进步”是社会的目的,
“秩序”是社会的基础,
“爱”是社会的原则。
实证主义维护剥削,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斯宾塞认为,个人、民族和国家之间象动物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阶级是不会消亡的。
他把人类区分为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宣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优越于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所以英国是全世界天然的统治者。
三、哲学性质
1、从理论整体上看,实证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实证主义认为超出主观经验的知识既不可靠也不可知。实证主义无限夸大了经验的主观形式,否定了经验内容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孔德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30年前就提出,社会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自然发生”的观点,体现了他尊重科学的气质。
2、从阶级属性上看,实证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哲学。
马克思:“巴黎工人知道孔德在政治方面是帝国制度(个人独裁)的代言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是资本家统治的代言人,……。”
但孔德反对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的精神值得后人尊重。
(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指要求任何科学必须以可感觉到的事实作为出发点,并限于描述这些可感觉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哲学观点。“实证”一词(Positive)的意思,按孔德的解释有四种意义:一是与虚幻相对立的真实,二是与无用相对立的有用,三是与犹疑相对立的肯定,四是与模糊相对立的精确。据说,“实证”一词直接来自圣西门的著作。孔德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证哲学”,其目的在于表示他的哲学是依据近代实证科学为基础的一种“科学的”哲学。“实证”一词,无非就是要为他的哲学增加一些科学色彩。
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孔德却由此出发,进而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而且否定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只不过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的任务就在于从经验中发现这种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他以傅立叶为例,认为他只研究热扩散的现象,而且得出许多最重要的严格的定律,但他从不探讨热的本质,不像他的先辈那样在关于产生热的物质上争论不休,这就是按照实证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课题。所以,从表面上看,孔德是在坚持知识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实际上他反对去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他认为这些问题应交给形而上学家,也就是哲学家或神学家去论证,这就完全把科学的真正任务搞错了。科学的任务不仅要总结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现象后面的本质,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
孔德自认为他的这种实证方法是处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处理物理现象,而且能处理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他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他的一句明确的陈述来表示,即:任何不能最终还原成特殊或一般事实的简要阐述的命题是没有实际或理智上的意义的。他认为除了现象以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知识,现象的规律就是我们关于现象所知的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最终原因不论是有效的还是最终的,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知和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孔德及其追随者所说的实证方法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实质。这种思想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反对理论思维、反“形而上学”的思潮,实际上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对真正的科学的理论思维,宣扬不可知论。
孔德自称发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也就是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发展通过三个阶段:①神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现象被解释成是神的力量造成的;②是形而上学阶段,在这阶段上,神的似人的概念由非人和抽象的力量所代替;③是实证主义的或科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只考虑现象之间的连续的关系,所有想用超出经验的存在来解释事物的企图都被放弃了。
孔德认为这种进化三阶段的规律,在思想中是如此,在科学中也是如此,甚至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发展也有效。如思想开始是宗教神学观念的统治,然后让位于一些抽象的实体如动力因、目的因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实证主义阶段则是他的实证哲学统治人们的思想,放弃一切对终极原因和现象本质的徒劳探索而专心致志于现象间定律的发现。
科学在神学阶段,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中期受形而上学支配,力求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近期进入实证时期,则力学、物理学、化学相继成为实验科学。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早期是神权社会,中期科学知识形而上学化,政治上则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则所取代,未来的社会则是一个实证的社会,应按孔德拟定的实证政治的原则来办事,如“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则要由明确的事实,即人是不平等的所取代,要有效地处理这些政治秩序就需要在社会学方面进行细心的工作。所以孔德着手创造社会学。与此三阶段相适应,在宗教上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在哲学上则是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处处把实证哲学放在最高位置。
孔德这套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其实,早在古希腊,那时就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形而上学也相当发达。到了中世纪,随着神权的统治,各种神学式的经院哲学才发展起来。孔德把他的实证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只能说明他的不自量力而已。有人指出,圣西门就曾说过类似三个阶段的话,认为古代是宗教神学统治的时代,后来是“假设体系”或“自然神论”的时代,近代则是实证的时代。孔德的三阶段发展模式不过是将其实证主义的方法硬塞进去,并把它扩展应用到所有的方面。
孔德关于科学分类的思想是比较有名的,将科学分成五类:①天文学;②物理学;③化学;④生物学;⑤社会学。基本上是把学科按发展的时间先后来排列。他有机械论的观点,并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至于数学,则被认为只是一种工具,可以放在第一,也可以放在最后。其实,在圣西门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他的这种分类法曾经影响了许多人。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社会学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