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南华北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和古温标数据状况,采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合作开发的“油气盆地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模拟系统”,对开封坳陷2口井和周口坳陷5口井进行了热史恢复。合肥坳陷和信阳坳陷由于缺乏古温标资料,未进行热史恢复。
1.开封坳陷的地热史模拟
(1)开封坳陷的地热史模拟
在古温标法中,热史反演是建立在埋藏史基础上的;而在构造热演化法中,沉降史是对模型参数的基本数据进行标定。此外当地层存在剥蚀时,可以通过古温标确定剥蚀厚度,进而重建地史,所以热史恢复过程中包含着地史恢复。根据地层分层资料和岩石物性资料,采用地史模拟器对邓5井和济参1井的地史进行了恢复,包括沉积埋藏史和沉降史(图5-27,图5-28)。邓5井地层在135~105Ma(早白垩世)和55~30Ma(古近纪)经历了两次快速沉降过程,在105~30Ma处于抬升剥蚀阶段。济参1井的情况类似,但在早白垩世的沉降量不大。
图5-27 邓5井地史恢复
A—地层埋藏史;B—盆地沉降史;C—沉积剥蚀速率;D—现今孔隙度分布
(2)开封坳陷的地热史模拟
根据邓5井和济参1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采用热史反演模拟器进行了热史恢复。结果表明,开封坳陷的最高古热流78.1mW/m2出现在105Ma(早白垩世)左右(图5-29),自早白垩世以来所经历的是一个热流逐渐降低的过程,现今平均大地热流值为52.2mW/m2。
图5-28 济参1井地史恢复图
A—地层埋藏史;B—盆地沉降史;C—沉积剥蚀速率;D—现今孔隙度分布
图5-29 开封坳陷古热流随时间变化趋势
根据恢复的地史和热史资料,用地温史模拟器对邓5井和济参1井的地层温度史和样品温度史进行了恢复(图5-30,图5-31)。模拟结果证实,这两口井的地层温度和Ro样品温度在早白垩世和古近纪经历过两次大的升温过程。
开封坳陷的地史恢复和热史恢复的结果均表明:开封坳陷在早白垩世和古近纪各经历了一次快速沉降,反映了该地区早白垩世和古近纪先后发生的两次裂陷作用。
图5-30 邓5井的地温史恢复图
A—地层地温史;B—样品地温史
2.周口坳陷的地热史模拟
(1)周口坳陷的地热史模拟
根据周19井、南6井和南9井地层分层资料和岩石物性资料,采用地史模拟器对地史(包括沉积埋藏史和沉降史)进行了恢复,其结果见图5-32至图5-34。
图5-31 济参1井的地温史恢复图
A—地层地温史;B—样品地温史
图5-32 周19井地史恢复图
A—地层埋藏史;B—盆地沉降史;C—沉积剥蚀速率;D—现今孔隙度分布
图5-33 南6井地史恢复图
A—地层埋藏史;B—盆地沉降史;C—沉积剥蚀速率;D—现今孔隙度分布
图5-34 南9井地史恢复图
A—地层埋藏史;B—盆地沉降史;C—沉积剥蚀速率;D—现今孔隙度分布
这3口井所代表的构造演化史各不相同。周19井地层在古近纪经历了一次快速沉降过程;南6井在三叠纪末经历了一次快速沉降过程,此后一直处于抬升接受剥蚀的阶段,到古近纪又经历了一次快速沉降过程;南9井则是在早白垩世和古近纪各经历了一次快速沉降过程。
(2)周口坳陷的地热史模拟
根据收集到的周19井、南6井、南9井、周参7井和周参11井的数据,采用Ro热史模拟器进行了热史恢复。结果表明,周19井所恢复的最高古热流64.5mW/m2出现在47Ma左右(古近纪)。自白垩纪到古近纪所经历的是一个热流逐渐升高的过程(图5-35)。南6井所能恢复的最高古热流67.2mW/m2出现在220Ma左右(三叠纪末),此后热流持续降低(图5-36)。南9井所恢复的最高热流83.4mW/m2出现在105Ma左右(早白垩世),此后热流呈下降的趋势(图5-37)。
图5-35 周19井古热流随时间变化趋势
图5-36 南6井古热流随时间变化趋势
根据所恢复的地史和热史资料,采用地温史模拟器对周19井、南6井和南9井等井的地层温度史和样品温度史进行了恢复,结果见图5-38至图5-40。显然,周19井的地层温度和Ro样品温度在古近纪经历了较大的升降过程,南6井在三叠纪末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升温过程,南9井的主要升温过程则是发生在早白垩世。
图5-37 南9井古热流随时间变化趋势
图5-38 周19井的地温史恢复图
A—地层地温史;B—样品地温史
图5-39 南6井的地温史恢复图
A—地层地温史;B—样品地温史
图5-40 南9井的地温史恢复图
A—地层地温史;B—样品地温史
对周参7井的Ro热史反演结果表明,周参7井所能恢复的最高古热流93mW/m2出现在136Ma左右(早白垩世),此后随地层的抬升,热流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图5-41)。对周参10井的镜质体反射率热史反演结果表明,周参10井所能恢复的最高古热流出现在117Ma左右(早白垩世),热流值为100mW/m2,此后随地层的抬升,热流逐渐降低(图5-42)。
图5-41 周参7井古热流随时间变化趋势
图5-42 周参10井古热流随时间变化趋势
(3)周口坳陷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周口坳陷的地史恢复和热史恢复结果表明,周口坳陷各地区构造演化史不尽相同,但中生代以来均发生过3次构造-热事件。
三叠纪末,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发生了强大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导致该区构造变形强烈,局部地温场升高,南6井古热流升高到67.2mW/m2。
早白垩世,在华北深部岩石圈伸展减薄的背景下,郯庐断裂带走滑运动达到高潮,该区剪切拉张裂陷作用强烈,导致地温场普遍升高,南9井古热流因此达到了83.4mW/m2,周参7井古热流达到了93mW/m2,而周参10井古热流达到了100mW/m2。
古近纪,在华北深部岩石圈伸展减薄的背景下,以及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下,研究区内先存在的NWW向断裂作左行剪切平移运动,而郯庐断裂系的夏邑-涡阳-麻城断裂作右行剪切运动,伸展裂陷作用再度广泛发生,地温场再次升高,周19井古热流达到64.5mW/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