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气带中的氟分布规律及成因
周口开封地区浅层地下水埋藏较浅,浅层地下水和包气带土体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系统。在该系统中,地下水垂直交替运动比较强烈,包气带中的氟化物伴随水,在水盐的垂直交替运动过程中参与淋溶、运移、富集等演变,从而影响浅层地下水中氟的迁移和富集。因此,包气带土体的氟源强度是地下水氟转移和富集的一个关键因素,直接控制浅层地下水中氟的迁移和富集。
衡量土壤氟的分布状况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土壤氟含量,一般以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氟和相对数量来表示,通常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全氟和水溶性氟这两个指标。全氟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氟的总含量,它反映了土壤中氟的贮量水平,是了解氟的化学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基本指标。水溶性氟是以中性水作为溶剂浸提出的氟,没有外来元素或物质的干扰,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近似反映自然状况。
在周口及开封地区选择1985年查明的高氟区域,开挖取样坑6个(见图6-1)按10cm分层取土样共60个。用碱熔法处理,再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样品中的全氟;以水土比10:1振荡3h,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溶性氟。统计结果见表6-9,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6-8所示。
表6-9 周口开封地区土壤氟含量统计表
图6-8 周口开封地区土壤氟含量直方图
研究区岩性以粉砂和亚黏土为主,图6-9a,d所示为取样坑岩性均为粉砂,图6-9c所示取样坑均为亚黏土,图6-9b所示取样坑上层为粉砂,下层为黏土,图6-9e所示取样坑上部为黏土,下部为亚黏土,图6-9f所示取样坑上部为粉砂,下部为亚黏土。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变化范围较小,为3.94~38.66mg/kg,总氟含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416.04~901.83mg/kg。所取土体样品均在1m范围内,主要属于土壤淋溶层,据《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资料显示,全国土壤淋溶层总氟含量最小值为50mg/kg,最大值为3467mg/kg,算术平均值为478mg/kg,河南省土壤淋溶层总氟含量最小值为192mg/kg,最大值为962mg/kg,算术平均值为406mg/kg。研究区土体样品总氟含量平均值603.1mg/kg,高出全国平均值478mg/kg和河南平均值406mg/kg,这表明研究区包气带中总氟含量偏高(表6-10)。有研究表明,我国地氟病发生区表层土壤水溶性氟的平均值为2.50mg/kg,在土壤水溶性氟大于2.50mg/kg的地区很可能发生氟元素过量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研究区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的平均值为12.82mg/kg,且所有土壤样品中水溶性氟含量均大于2.50mg/kg,最小值为3.94mg/kg。
表6-10 土壤中总氟含量对比表
根据取样坑数据绘制研究区不同取样坑中土壤总氟含量、水溶性氟含量随取样深度变化图(图6-9)。从图6-9可以得出如下规律:①地表的总氟和水溶性氟含量都比较低,随着深度的加大有增高的趋势,增高到某一深度会出现一个峰值,有的取样坑还存在两个峰值,如图6-9a,d所示取样坑均为粉砂土,水溶性氟含量的峰值出现在60~70cm范围处,但总氟含量的变化转折点不一致;②在氟含量达到峰值后,各取样坑的氟含量变化有升高也有降低;③水溶性氟与总氟的变化曲线大致平行,总氟含量高,水溶性氟含量也高,总氟含量低,水溶性氟含量也低。
出现上述峰值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①在包气带中可能存在一个零通量面,在这个零通量面以上,水盐受蒸发作用向表层运移,而在这个零通量面以下则遵循入渗规律向深处运移;②岩性的变化可能造成这种情况,如图6-9f所示取样坑总氟含量和水溶性氟含量的峰值出现在岩性变化处,剖面上层为粉砂土,下层为亚黏土,从粉砂土到亚黏土渗透性降低,造成氟在这里聚集。
总之,在地下水系统中,包气带在其中是地下水化学场的调节器,起着稳定局域水化学环境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将原先吸附的氟释放到地下水中,在另外一些条件下,则可吸纳水中某种离子形态的氟,使之暂时聚集在土体内。在冲洪积扇、冲积平原两种不同地貌类型的下游地区,黏性土与砂砾质土上下叠置、交错分布,如同众多调节器彼此串联或并联的组构形式,从而形成了局域水化学环境的多样化格局,即地下水类型的多样化和氟浓度的高低不一。
图6-9 各取样坑土壤剖面氟含量分布图
2.浅层高氟地下水分布成因
除了上述包气带对浅层水的影响之外,由于浅层水靠近地表,蒸发作用和地形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因此区域上的影响因素对浅层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地表起伏、水动力条件等上述的区域作用在浅层水中表现更为明显。
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分为垂直补给和水平补给两种,而以垂直补给为主。垂直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其次为河流、渠系及灌溉回渗补给。大气降水的补给与降水量大小,降水强度、包气带岩性、土壤含水量、地形条件、地下水位埋深及植物等因素有关。它们对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大小,都不同程度地起控制作用和影响作用,但在一般情况下,降水入渗补给量是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大的,随地下水位埋深增大而减少,包气带岩性越粗、地形越平坦、地下水径流越迟缓、土壤含水量越少、植被越密集则补给量越大,反之则补给量愈小。本区广大平原区地形平坦,地表径流迟缓,岩性以亚砂土为主,地下水位埋深为3~4m,部分埋深为1~2m,少数埋深为4~6m,这对降水补给十分利。尉氏县西部条形岗地,起伏较大,地表径流较好,降水补给条件稍差。
本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次在雨季部分河流补给地下水,旱季排泄地下水。地下水位埋深较浅,这对降水补给十分有利。随降水入渗,包气带中的含氟组分在溶滤作用下随之迁移到地下水中。
蒸发是研究区地下水排泄的主要形式,由于包气带岩性不同和地下水埋深不同,其蒸发强度也不相同。我国蒸降比为1的地带可以大致看作高低氟地下水的分界区,蒸降比越大,水氟的浓缩特征越明显,这种浓缩特征在以松散均质沉积物构成的平原区尤为显著。在地下水位埋深1~2m的地区,蒸发量最大,地下水位埋深在4m以下的蒸发量微小。研究区蒸降比达到2,地下水位埋深一般2~4m,部分地区1~2m和4~6m,地表岩性尤以亚砂土为主,毛细管作用强烈,蒸发量大,十分有利于氟的浓缩富集。
总的来说,周口开封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分为以下四类:黄河泛流平原、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冲洪积残岗。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相对平缓,地形坡降在1/1000~1/4000。地下水径流缓慢,地下水流向为从西北流向东南,以蒸发作用为主要排泄方式,有利于盐分的富集,为地下水中氟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使高氟地下水在本区域分布十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