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成祖朱棣从始至终就没答应过朱高煦为太子。只是大臣和朱棣自己喜欢这个儿子,所以就在立皇太子这块犹豫不决。而且永乐二年就已经把储君之位和分封定好了,但期间有储位之争和夺嫡之嫌!
朱棣喜欢这个儿子是有原因的。“靖难之役”之时,朱棣被围,眼看败军之际,儿子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高兴的说:“我快要支撑不住了,我儿子应当奋勇再战。”还拍着他背说:“好好干,世子身体不好多病。”原来,世子朱高炽体胖腿脚不好,而且经常生病(这句话也对应了题目的意思)。这句话可了不得,话里有话!也许朱棣说者无意,但是朱高煦听者有意。也许这就是朱棣一时冲动,或者感动所说的一句话,朱高煦就铭记在心了!
后来,为了立储之事,还专门开了一次朝廷会议。一些跟随朱棣靖难的人都拥立朱高煦,反观一些文臣都拥立朱高炽。朱棣本人也犯了难,一边是自己喜欢的二子,一边是合法的继承人所以犹豫不决。不过最终决定还是立朱高炽!原因如下:第一、朱高炽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且在古代长幼有序的制度下也是合情合理的,详情参见《皇明祖训》。
第二、朱高炽没出过重大错误,你废长立幼更无道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朱瞻基”,朱棣对这个孙子是非常喜欢!解缙就以“朱瞻基”劝说朱棣。另外杨士奇等人极力劝阻,才就此决定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为汉王。
事实证明立朱高炽是对的,虽然朱高炽只短短的在位十个月,也被称为仁政之君。也正是立了朱高炽才有了后面的“仁宣之治”!而且后来朱棣也要废了朱高煦,也是因为他大哥朱高炽求情才作罢!
朱棣立朱高熙为太子不是真心的,之所以后来变卦主要是因为朱高熙多次违逆朱棣的旨意。朱高熙此人对于朱棣而言也是劳苦功高的,在朱棣起兵的时候,朱高熙就跟随在了他的身边,并且为朱棣扫平了各方的阻碍,可以说朱棣能够坐上皇位,朱高熙的功劳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有着巨大的功劳,并且跟随了朱棣起兵,所以在朱棣手下有很多的大臣都支持朱高熙当太子。然而朱棣实际上对朱高熙并不是太满意,虽然朱高熙本人功劳非常大,但是他生的非常肥胖,而且患有疾病。而朱棣的大儿子生的英俊非凡,并且能文能武,所以更受朱棣的喜爱。
然而由于朱高熙的功劳太大,又有许多人支持,所以朱棣就立太子这一件事情上一直在拖延。最终在低下的大臣们的催促之下,才承诺了要立朱高熙为太子。朱高熙得到承诺之后,就开始张扬跋扈起来,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听从朱棣的旨意。
例如朱棣起初打算将朱高熙派往云南,让朱高熙镇守在那里。但是云南在当时太过于偏僻,生活艰苦,朱高熙不愿意前往,并且说“万里之遥,为什么要把我发配到那么远的地方呢。”朱棣拗不过他,最终没有将朱高熙派往云南,然后更改旨意,让朱高熙去青州。然而没有想到朱高熙这次仍然拒绝了,这让朱棣十分的恼怒。
其实朱高熙也有着他自己的打算,他很清楚朱棣并不喜欢自己,将自己派出去的主要原因还是想要削弱自己的实力,以此来借机扶持长子上位做太子。
所以综合而言,朱棣大营朱高熙为太子这件事实际上只是为了暂时的稳住朱高熙,并不是真心想要朱高熙为太子,后来所谓的变卦也只是不立朱高熙为太子的一个借口而已。
朱棣曾经答应朱高熙,要立他为太子,的确是出于真心。只不过朱棣登上帝位之后,太子朱高炽除了身体不好以外,并无过错。毕竟朱棣是造反起家,如果废长立幼,他辛苦夺回来的江山,也会不稳。所以朱棣权衡利弊,还是决定让长子朱高炽做储君最好。
朱棣一生只有三个儿子,而且都是发妻徐皇后所生。长子朱高炽非常仁厚,朱元璋很喜欢他,很早就将他封为燕王世子(朱棣未登基前为燕王)。可朱高炽身体不好,又痴肥,走路都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根本上不了战场,所以勇猛善战的朱棣不是很喜欢这个长子。而次子朱高熙与三子朱高燧,非常尚武,很像朱棣。尤其是次子朱高熙,战场上非常英勇,在靖康之难的几次战役中,都是朱高熙救下朱棣,朱棣非常喜爱这个次子。
他心目中的储君就应该是像次子朱高熙这样,英勇善战,又身材伟岸的皇子,所以他才会对朱高熙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努力”,其实就是暗许他太子之位。按照当时的情况,朱棣父子造反之路是前途未知,很大可能会与建文帝的中央朝廷长久对抗。如果朱棣万一战死在沙场,那朱高炽这孱弱的身体,很难带领兄弟与部下继续与建文对抗,坚持到最后胜利。朱棣从长远考虑,让英勇善战的次子朱高熙,成为他的继承人,他们的胜算才会更大。因此他允诺朱高熙为太子之时,确实出自真心。
可等到朱棣坐上帝位之后,格局就变了。首先朱高炽虽然身体不好,但他也没有早逝,而且以前朱棣出征,也都是朱高炽监国,国事他处理的非常好,从没有让朱棣有过后顾之忧,所以朱棣对朱高炽处理政事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而且朱棣是通过血腥杀戮才坐上帝位,他自己也知道,要想江山稳固,杀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仁政才能得到臣民拥护。而朱高炽有这个仁厚之心,也有这样的执政水平。这时,朱高炽与朱高熙相比,之前朱高熙的优势,也成了他的弱点,而朱高炽的不善征战,却成就了他仁厚的名声。朱棣打江山必须要有朱高熙这样的猛将,可守江山还是需要会施以仁政之君,所以朱棣才会有心反悔。
当然执政能力可以培养,再不济多配一些能力强的大臣辅佐也行,施以仁政也可以多制定些铁律,让朱高熙延用就行。总之费点事,多为朱高熙做些准备,也不是不能让朱高熙成为储君。可是问题是,朱棣是造反才得到的帝位,如果朱高炽早逝,把朱高熙扶上太子之位,这也还可以。可是长子还在,废长立幼,那这江山就真的成了谁会打谁来做。反正是朱棣开的头,以后他的后人就可以有样学样。明王朝的江山,不用外人撺掇,没几年就来一次靖康之难,这明王朝也就离灭亡不久了。朱棣是造反起家,他可不希望,别人或是后人也跟他一样,自古储君都是立嫡立长,所以这嫡长子成为储君,才是安抚天下臣民最好的办法,这也是朱棣坐稳江山的政治需要。
还有就是这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朱棣有个好圣孙。朱高熙与朱高炽一个能文,一个能武,朱棣之所以更喜欢朱高熙,也是因为他英勇健硕。朱棣不喜朱高炽,可也肯定了他治国才能。简单点说,这哥俩各有长处,只不过朱棣更偏爱一些类己的朱高熙。不过朱高炽比较幸运,他自己不得朱棣欢心,但是他有个儿子朱瞻基,非常得朱棣喜爱。因为这个朱瞻基不仅长得很英武,主要是他的性格很像朱棣,果敢又英勇善战,可难得的是,他处事的方法又有些像朱高炽那般仁厚。也就是说,这朱瞻基是集合了爷爷与父亲的优点,能文又能武,朱棣对他喜爱的不得了。
而且朱瞻基还很年轻,帝国总是要一代一代交到年轻后辈手中的,年轻的朱瞻基肯定比朱高熙有大把地时间去管理这个江山。再加上他是长子嫡孙,名分,能力以及精力,他都比叔叔朱高熙更有优势,可以说朱瞻基就是朱棣心目中完美的继承人。有了这么一个好圣孙,朱棣哪还看得上朱高熙,当年太子之位的许诺,也只能对他食言变卦。
因为对于朱高煦而言,他的性格是最像朱棣的,虽然他是三个儿子当中朱棣最器重的一个,也是能力最突出的一个,但是由于他的位分、实力、朝廷支持的人数等综合因素才没有被立为太子。而立朱高炽为太子,是朱高煦始料未及的,毕竟他爹曾经答应过他。
第一就是朱高煦的位分让他立太子成了话柄,我们都知道朱高煦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虽然朱高炽的身体虚弱,但是仍然还活着,而且朱高炽很早就已经被立为了燕世子,这样以来就已经默认是朱高炽来继承朱棣的皇位,而且自古就有嫡长子享有继承权的制度,如果立了朱高煦,等于告诉后人谁都可以当皇帝,那后人的兄弟残杀必然会很剧烈,所以说朱高煦这个老二的身份,就很难让他立为太子,除非朱高炽死了,他才能有机会,这也是他几次对朱高炽下杀心的原因。
第二朱高煦的实力虽然是比较英勇,也非常的受到朱棣的喜欢,但是在朝廷上支持朱高炽和朱高煦的人也是两个阵营,而支持朱高煦的多数是和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员,而支持朱高炽的则是原来朝廷的众臣,文臣和武臣都有,这样对比下来,对于官员的支持,朱高炽又比朱高煦多了些机会。
第三就是二人的实力,朱高炽看上去比较柔弱,其实内心是比较聪明的,只不过他了解朱棣的性格,所以才收敛了自己的锋芒,但是他内心也是一个一眼看穿大局的人,知人善用人,而朱高煦则是武将,虽然多次救朱棣于危险之中,和朱棣一起驰骋战场,但是对于以后的皇位而言,朱高炽更适合,所以说综合各方面考虑,朱棣还是将太子之位传给了朱高炽。
那是因为朱元璋托梦给朱棣了,让朱棣立刚刚出生的皇子为太子,所以这才变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