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2025-04-02 03:39: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当今世界局势有点类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那时各国争端,狼烟四起,从而造成了一段的乱世。好在还有一些有德之士,像孟夫子那样的圣徒,周游列国,会见各诸侯国首脑,宣扬仁爱与和平。可是当时大家都顾及眼前利害,很少有人真正信他。 演变到最后,秦以武力统一了六国,可是因不懂得行仁政,仅15年就亡国了。以秦为鉴,后来汉朝知道武力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遵循伦理道德来治国,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孔孟为主导思想建立的教育政策,历经2000多年的改朝换代,经久不衰,孔孟自然成为万世师表。 比起战国时代,今天世界的混乱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包刮国外众多学者专家,开始不断探索与提倡用儒家学说拯救世纪的理念,认为必须唤起世界对道德仁爱的觉醒,并落实于教育,才是国富民强之道和世人幸福之本。 世界上的资源毫无疑问非常有限,而人的欲望却没有止境,但如果基于所谓的“国家利益”,其实往往是短期利益,甚至是领导人的任期利益,去拼命争夺,那么“家有家运,国有国运”,最终失去的,可能是更长远的国家利益,以及长治久安的国运。 要想国家真正长治久安,唯有修德,修德才能种下好运。现在科学技术很发达,科学家与其天天研究杀人武器,不如用更多精力、智能来开发新能源,而国家则应放大心量,不垄断,不操纵,着眼于人类福祉,超越本国或本族群,尽可能让全世界技术共享。这样,不仅利于全球能源问题的解决,更有助解决人类的隔阂与纷争。 中国人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今天只顾本身利益,那注定不能长久,千家都会视你为敌,宗教、族群之间也都一样,只有互助合作,世界的和平才有望达成并持续。 西方人常讲“消灭冲突”,其实这个“消灭”是要不得的,中国人不讲“消灭”,讲“化解”,化解是温和的,如果说“消灭”不掉,是不是要把对方杀了?那人家怎么能服气?所以“消灭”的意念不能有,否则只能造成生生世世的冤冤相报,自堕苦海。 `'^/B_ L#gJ;H0 中国古人常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如果具足诚意,就能化解任何怨结,比如就过去的错误向对方深刻忏悔和道歉,并且施予恩惠,问题通常是可以得到化解的,而古之智者更提倡以德报怨。 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应重新振兴,以解决人类共同困境。但是当下很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在其文化母体内,即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全面振兴,对于普及传统经典教育也存在很大争议,那么何以去说服外人?何以建立中华文化的全球认同,进而“开万世之太平”呢? 其实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主要就是伦理道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大自然法则,称之为“道”;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人伦关系,称之为“德”。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教育,无非是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你能认识清楚,能够顺应,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哪里还会有对立和冲突? 但遗憾的是,由于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中国传统教育至少断了70年,三代人。以致现代很多人已经不懂了,这怎么办?当我们到外面去讲伦理道德,人家以为在讲神话,没法子体会。所以唯一的办法,就像演戏一样,做出榜样来。能够有一个小地区或小乡镇,让里面的人百分之百去落实传统伦理教学,人人讲理,人人都懂得尊敬、礼让,人人是善人,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体现出传统教育的效果。然后让大家来参观、体会和谐社会的真实样貌,这样人家就会相信。事实上在澳大利亚的图文巴,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人间乐土。 历史上,人们常以“汤王七十里而王天下,周百里而王天下”为榜样。当你在一个很小的国度把政治办好,让国家兴旺,其它国家就会来仿效、学习,并对你表示尊敬。你的教化,也就自自然然普及到天下去了,无需军事和强权的介入。 古训讲,“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什么原因?心地清净,“思无邪”,一生自然过得幸福。可见人性本善,只是有时需要有人指引,才能更好的将人类最纯真的良知和善发挥出来和造福人类。 因此,尽快落实传统伦理教育,其实是人类善良本性最真实的需求。如今家庭的离婚率已达30%左右,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组织,就像人身上的细胞,很多单亲小孩因为缺乏爱,从小就养成了怨恨心,如果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都充满怨恨,那么世界就灾难临头了,它将不是核武战争,也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这种问题。到时,恐怖分子可能就是你周边的人,让你无法提防,那这个世界将多可怕?所以,化解人类冲突,避免灾难,已到最后时限,除了落实道德教育,没有第二种解决之道。 当前国内已渐渐有一些地方出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迹象。但与此同时也遇到很大争议。有反对者认为这会滋生教育腐败;还有人指出推行经典教育的背后是利益驱动;而更多人认为,当前更主要的问题是要清明政治、健全法治。其实法制虽然必不可少,但人心永远是最中重要的。持前两种观点的人是一种典型的因噎废食的思维。持第三种观点的人,说明他对传统经典教育不了解,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根基,政治清明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做不到。为什么?如果个体或团体都本位地紧抱自我的利益,起心动念制定的种种政策,恐怕都难以落实公平与公正,难以成就善业,又何来政治清明?所以传统经典教育即伦理道德的教育,就是让你做一个明白人,一个好人,即所谓“圣人的教育”,“圣人的教育”并非遥不可及,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明白人或者说明智的人。 只是之前提过的原因。传统经典教育已断了三代,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好处,倘一旦知道并且受用了,自然就会明白。 另外中国有句话叫“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年往往会养成一生习惯,所以童年教育极关键,这个教育的根是在家庭。小孩耳朵会听,眼睛会看,随时都在摄受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在其面前一举一动都要正,不能有邪;要善,不能有恶,从前的家庭都懂这一套。 如今,家庭以及社会的这种伦理教化因被严重忽视而极度匮乏。由于所谓的现实生存和竞争压力增大,父母的追求以及对子女的教化,更多强调功利性目的,严重缺乏对子女人格、德性的培养。此种情形之下,在学校大力普及经典教育,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憾,奠定儿童一生道德修养的根基,实在是当务之急,不容忽视啊! 传统文化过去在中国推行了几千年,根基很深,虽然遭受了近百年的破坏,但还是有根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5000年的考验,你可以怀疑它,批判它,甚至否定它,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一直指引着伟大的中华民族走过数千年的历程,并创下了中华民族无数辉煌的篇章。谁如果不需要这一套方法,而能够搞出新东西让这个社会安宁,让整个世界和平,你真的了不起!我们崇拜你,你就是新的圣人! 可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道德的约束力通常会很薄弱,所以几千年前达摩东渡时也曾讲过:没有正义的力量是邪恶的,但没有力量的正义是无效的。所以社会规范更仰赖法治,特别是在法治并不十分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人们更应该强调“以法治国”。 其实“法”是方法、是手段,德是真正的根本。若是没有法,德也不能落实。所以道德和法治一个是本,一个是末。如果有末没有本,法的漏洞就会很多,还是治不了国,并且往往还会让老实人受罚,因为不老实的人会钻法律的漏洞。 全世界尽管族群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但是如果细心去观察,会发现表象的巨大差异背后,有着根本的共同价值基点,即共同的原点,那就是“爱”或者 “慈悲”。 如果人人都能注重道德讲究礼让,发扬爱心,不但理通了,事也通了,自然就能相互包容、合作了。 这个世界的多元文化是一体的。拿人的身体为例,它就好比是整个地球,不同的器官就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我的国家是眼睛,你的国家是耳朵,他的国家又是鼻子,如果各器官都说自己是第一,别人是第二、第三,那这个身体显然就会出毛病,地球就生病了。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健康呢?只有当我的眼睛第一,耳朵也第一,鼻子也第一,每个器官都第一,每个国家都第一,每一个族群都第一,每一种宗教文化都第一的时候,只有彼此互相包容、尊重、敬爱与合作的时候,这个地球的身体才可能健康。这对社会的安定和平和全体人类的幸福将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