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构造旋回期( 晚古生代—古近纪始新世)

2025-04-08 11:11: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晚古生代开始至早白垩世,在濒太平洋陆缘和特提斯域的共同影响下,本区进入板内活动裂陷、挤压阶段,经历了板内裂陷到挤压的动力学演化历程,在裂陷背景下出现基性火山活动,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K-Ar同位素年龄为235.3~253.3Ma(程裕淇,1994);使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格局与早古生代出现明显差异,形成浅水台地相与较深水台盆相相间的沉积格局。

拉张裂陷的主要位置在湘、黔、桂、滇地区,裂陷呈北东、北西向有规律排列,形成交叉的浅水碳酸盐台地和深水硅质岩台盆发育的多盆围台、多台隔盆的奇特景观(丘元禧,1999)。在区域上真正意义上的裂谷盆地相发育于研究区东侧江绍断裂带的钦防海槽,可能延伸至赣东北(出现石炭纪、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何科昭等,1987),出现晚古生代深水盆地相沉积。

燕山期濒太平洋陆缘的造山运动波及范围最广,在挤压背景下的燕山运动,从晚白垩世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反映,形成了湘中-湘南-桂中前陆坳陷、湘西-桂北-黔东南前陆隆起和黔中-四川盆地坳陷,其中湘西-桂北-黔东南前陆隆起区形成了雪峰-武陵燕山期前陆逆冲褶皱带。黔东及邻区位于湘西-桂北-黔东南前陆隆起和黔中-四川盆地坳陷位区,沉积了台地相沉积组合及前陆磨拉石盆地沉积岩石组合,发育造山带前陆的一系列构造组合,以发育侏罗山式褶皱、逆冲推覆断层、平行走滑断层为代表,构造运动方向由东向西,变形以脆性变形为主要特点,具浅部层次构造变形特征。盖层褶皱从早期到晚期逐次向四川盆地方向推进。可以确定,燕山运动形成的造山带中心位置已再次向东迁移,其中心位置应在绍兴—萍乡—北海一线,它们共同构成了该区江南造山带的燕山期亚带,即南亚带,与该时期晚古生代钦防海槽沉积盆地的中心位置相一致,是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板内造山的具体体现,使本区置于其造山带前陆带的位置。该期构造奠定了本区现今主要地质构造面貌和地貌发育的基础,使本区东部地区早先存在的武陵期、加里东期构造卷入到该期构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