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随着社群规模的发展,优质网络社群的社会资源越来越成为社群最有价值的部分,而网络社群数量不断扩大,社群商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商业模式逐渐形成。在社群商业化探索下,传统模式如广告、电商等随着社群经济大环境的发展和社群文化不断深入而持续深化,如会员制、品牌合作、搭建平台、衍生产品等新兴模式也为社群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未来在围绕社群内容与品牌的前向收益或将继续增加。未来的社群经济将在人类社会化发展中用互联网社群的产品和技术来连接和重构社会与经济。
社群向经济的延伸:
以个人兴趣和社会价值为纽带的社群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形成社群经济的平台与机制。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以个人的文化品牌来营造社群,并以这种品牌和价值联结成培训、学习等各类社群,形成产品和服务链,转化成市场和商业模式。自强学堂、B12楼等以创业文化创新理念为内涵形成创业社群,形成创业文化交流、创业项目平台加创业投资孵化的社群创业模式。还有不少社群企业是以个人兴趣爱好为纽带,通过学习、交流,寻找意义和价值,并渗透到相关产品和服务中。
个人是非常看好社群经济的。到了2019年,所谓的流量红利已经挖掘殆尽,无论是什么平台,流量都被几个头部号瓜分完毕,新入场的创业者很难挖掘到属于自己的流量,完全没有办法施展手脚。早几年在知识付费风口上做过的都了解,平台的流量如果不积累成自己的流量,用户很容易就能找到替代品,只有将用户引入自己的社群,才能更系统地推广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意识到:只有将用户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掌握主动权,更好地去展开下一步的营销。社群恰恰是为了用户积累而生,这也是我看好社群经济的重要原因。
社群这种思维正在渗透到商业的方方面面,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商业逻辑,而不是以产品为核心的渠道分发。据我们目前观察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各家公司都在用技术提升商业效能,比如打车就用滴滴;点外卖就用美团、饿了么;支付就用支付宝、微信等等都是在悄然构建新的用户消费习惯。这一切都是围绕用户为中心的商业。
社群商业的模式还一直在发展,相信不久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良模式出现。我所说的产品型社群,指的是社群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属性气质,由群成员共同创造产品和服务,进而在社群内或社群外进行变现。比如一个母婴社群平时经常探讨市面上纸尿布的优缺点,吐槽没有一款好用的纸尿布,那么社群就可以收集这种需求,生产一款全新的纸尿布品牌,并且让群成员参与产品设计,甚至向群成员众筹资金生产这款纸尿布。我们经常提及的小米社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型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