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也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敬老故事。
在许多人眼里,也许会认为人一老,就变得特别的啰嗦;人一老就变得一无是处;人一老就是一个负担、一个累赘。甚至因为如此,有些人因为家庭不是很富裕,还抛弃了一个将自己从小不点,一把屎一把尿地抚养成人的父母亲,让他们自生自灭!但是他们知道吗?这么做是对老人的不恭不敬,对父母的大逆不道。他们的这些所作所为还不如一些小学生们一言一行的举止呢!
在我的家里,天天都发生尊敬老人的故事。记得有一次,那一次家里的米饭没有了。如果没有了米,我们就得饿着肚子了。所以我毛遂自荐.自告奋勇去买米。买完了米,可是,米实在太重了,我只好自己种的苦果自己吃,一手抱着大米的底下,一只手抱着上面,吃力地往上走当走到楼梯的一半,我就气喘吁吁的,满头大汗把背心弄湿了。我不放弃,在心里默念着:加油!加油!徐泠铭,如果叫大人,我就相当于承认自己是懦夫了,难道你要当懦夫,不!不可以!我堂堂徐泠铭,整么能承认自己是懦夫呢。我又鼓起力气换了一个拿法,把米扛在肩上,一步一步走上了楼梯的最顶端,心里一直在个自己加油,到了楼上爷爷表扬了我。我的心里喜滋滋的,我第一次受到表扬,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
又有一次我和妈妈出去逛街,因为是周末,所以车上人特别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我和妈妈只好扶着椅子来保持身体平衡,车厢里闷极了,我刚想把头靠窗户一点,没想到司机一个急刹车,车厢里的人群都惯性地朝车头倒去,我赶紧抱紧椅子,才侥幸没有被熙熙攘攘的人群给挤倒,我刚站稳,就听见前面传来一阵呻吟声,“哎呦!我的腰!”我急忙往前一看,原来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很朴素,却被人群给挤倒在地,可是,没有一个人伸手来帮助一下这个老爷爷,老爷爷坐在地上,不停地呻吟着,好像伤得很严重,在众人的指责下,把老爷爷给撞倒的那位青年极不情愿的把老爷爷给拉了起来,嘴里还不停抱怨着,连句对不起也没说,头也不回的下了车。我看着小青年离去的背影和老人斑白的两鬓,陷入了沉思....突然一位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女孩她笑嘻嘻的对老爷爷说“:爷爷,我快到站了,这位置我让给您。老爷爷点了点头,坐了上去。
我们都要为身边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给外公外婆打一个问候电话,其实,他们并不在乎你做的大事还是小事,只要你有这份心就够了。
百善孝为先。”孝,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们身为中国人,应当继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孝敬老人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关心我们身边的老人,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
尊老敬老,从身边做起!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4、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这是500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