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流域(或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匮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多维向量,每一个分量也可能有多个指标,主要分为三部分:
1、资源供给指标。包括水、土地、生物量、能源供给量等。
2、社会影响指标,包括经济实力、污染治理投资、公用设施水平、人口密度、社会满意程度等。
3、环境容纳指标,包括排污量、绿化状况、净化能力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进一步列出更加具体的指标,进行分区定量研究。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优化方案,可以使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与资源环境状态相匹配,不断改善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以同样的环境创造更多的财富。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对于人类活动来说,环境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活动的需要提供支持。由于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今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过了环境系统维护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因此,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