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酒泉这个名字的来历居然有段胜利者的豪气和浪漫的故事。那是中国汉朝武帝的时候,匈奴为祸中原,,整天有事没事跑过来杀人放火,弄得多了,,人见人厌,百姓怨声载道,皇帝心里也烦,我正要做明君呢,你老是给我添堵也不是个事,于是“这个小朋友也太烦了,要打打屁股”的决策就下来了,历史上气势磅礴的帝国反击战也由此展开。
在这当中有个很帅很年轻的将军叫霍去病的,立的战功最大,犁庭扫穴,封狼居胥,做到了以前的前辈没有做到的大事,把强悍无比的天子骄子---匈奴打得落花流水,闻风远遁,最后居然有一部分凶悍骄子流落到欧罗巴,把那个花花锦绣江山搞得一片狼藉,罗马也是这眨眼工夫完蛋的。呵呵,可想而知当时汉军是如何的强悍了。这之后我华夏族群傲视强敌,不畏强权的千秋信心就是在这时奠定的。当霍帅哥凯旋班师回到那个当时还不叫酒泉的地方的时候,,皇帝庆功酒到了,可惜只有一个小坛子,帅哥自己都不够解渴呢。当然如果他自己一个人喝了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把美酒倒在溪水里,让所有的人都喝上胜利甘泉,体会胜利的滋味。
甘肃省酒泉名字的来历是汉武帝收复河西地区,建立酒泉郡后,在敦煌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两个军事关隘。西汉收复河西地区后,先后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史称“河西四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在酒泉西部设置了敦煌郡。公元8年,王莽称帝,沿用郡县制,设辅平郡(原酒泉郡)、敦德郡(原敦煌郡)。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
有关酒泉名字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先秦时,酒泉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疏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
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疏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1]
折叠汉代时期
酒泉市到前176年,汉文帝前元四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留居下来,史称“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间的,史称“小月氏”。自此,直到前121年,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五十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前121年,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把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公元前106年汉朝设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禄福县”,为郡的驻地。直到295年,西晋惠帝元康五年,改禄福为“福禄”。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始置酒泉县,开始应用。
从西汉设置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435年,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
甘肃名字咋来的?原来和张掖、酒泉两座城市有关!
甘肃这个名字始于元朝。当时,元朝设立甘肃路,就是取了甘州和肃州的一个字,后改为甘肃行省,明清都延续这个叫法。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成为新中国的一个省。
酒泉在汉武帝之前叫“金泉”,源于大漠中珍贵的一眼泉水。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武帝赐御酒一坛,犒劳有功将士,但酒少人多,于是霍去病倾酒于泉中,与众共饮,故称此泉为“酒泉”。霍去病打通西域后,武帝欲在河西设郡,当征求博学之士如东方朔的意见时,东方朔已知西北荒中有一神奇的酒泉,遂建议武帝将这个郡取名酒泉。
“肃州”的名称开始于隋朝时候。隋初,由于全国的官吏越来越多,便形成“十羊九牧”的局面。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开始“精减机构”,废郡制,仅存州、县两级,将酒泉郡也予以裁撤,而改置为肃州,肃州的名称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
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张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物产丰饶,以乌江米为最,古称“金张掖”,后改名甘州,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佳句。
那么,张掖为啥曾经改名甘州呢?资料记载, 张掖在西魏时,因境内有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甘泉的意思就是甜美的泉水,如今中国还有一个甘泉县,和甘肃接壤,不过现在归陕西管辖。
酒泉地区是我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
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蔬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到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留居下来,史称“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间的,史称“小月氏”。自此,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五十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交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此时,汉朝设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而《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前111年)可能是设置敦煌县的时间,而不是置郡的时间,因此,不能把置敦煌县的时间定为建郡的时间。不过酒泉县与酒泉郡却同时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禄福县”,为郡的驻地。直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禄福为“福禄”。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县,肃州的名称开始应用。
从西汉设置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剌史。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属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公元907-960年)酒泉属回鹘(最早居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宋(公元960-1279年)时,酒泉归西夏(羌族中的一支,称西夏国),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公元1271-1368年),设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公元1368-1644年),置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代(公元1644-1911年),改置为肃州直隶州,设知州。中华民国(1911-1949年),于1912年置安肃道,设道尹,公元1927年改尹为“行政长”。公元1936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长官为专员。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专区,设专员至今。
据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文字记载,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畜牧业已很发达,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优越的地理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这块肥美的土地较早地被人们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1963年在今敦煌市古董滩以北就采集到属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各一件,1975年在杨家桥乡鸣山村发现石器,1979年在玉门关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新石器朝代陶罐和陶钵各一件。经考古鉴定,和玉门火烧沟文化同属一类。足以证明,最早在新石器时代(上古为羌戎所居之地),这里已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且发展了手工制陶业和畜牧业。今酒泉市境内的马营河、丰乐河、讨赖河流域,早在4300年-2500年前后,就有人类集聚。目前,在今酒泉市20多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范围内都有先民的业绩遗存。在下河清白疙瘩,安西的甜水井,敦煌的玉门关等处,多次发现汉代屯田遗址,其沟渠、田埂遗迹,至今清晰可见。《史记.大宛传》记,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来二岁,“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试想如果当时敦煌农业不发达,这些军需粮秣的筹集供应是无法实现的。可以肯定,西汉的酒泉、敦煌一带,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哨阵地,而且是中国西部区域开发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