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受老公家暴,请问我该怎么办

2024-12-03 09:13: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回答较长,希望你能耐心看完,帮助到你
嫁人本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是却由于碰到了错的人,导致伤痕累累,女性本来就是弱者,如果遭遇了一个喜欢家暴的老公该怎么办,难道只有吃苦的份吗?
面对家暴,如果你选择的是不吱声,那么对方更会以为你软弱好欺负,欺负起你来也是不带过大脑的,想骂就骂,想打就打,你在他心中更会变得一文不值,稍微反抗一下,得到的必定是更加残暴的对待。
不要包庇纵容
包庇纵容就是明明有人来救你,可是你却死死地抱住他不带撒手的,被他的几句花言巧语蒙蔽,期待着他会变好,其实家暴男是一种骨子里的病态,不管你对他怎么宽容,他都是不知悔改的。
不要和他犟,要善于用缓兵之策
当家暴男和你争吵的时候,不要呛着他说,否则会激起他对你的暴力手段,先用花言巧语稳住他,让他放松对你的戒备,然后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处境告诉别人,或者是离开他。
他无缘无故施暴的时候,要抓时机报警
当他没有原因就对你家暴的时候,不要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有时候,你越是忍耐他就越上劲,赶紧想办法寻求帮助,让人来救你才能够保证你的安全,要知道,这样的人施暴的时候是特别疯狂的。
能逃就逃
遇到了喜欢家暴的男人,你是防不胜防的,不定什么时候他不高兴了,就会拿你出气,如果感觉有他讲施暴的苗头,赶紧找个借口逃跑,至于借口,那是很多的,重要的是先哄他,稳住他,然后抓住机会跑。
坚决和家暴说不
当出现家暴事件时,不要以为是偶然的,也不要再想着对方的好了,只要有这一点,那他就是不好,就值得你离他远远的,如果一次是意外,那么第二次过后,就要坚决选择分手,收集证据走法律程序。
爱,应该是先知而后行!如果你想挽回前任,婚姻,修复婚外情,遭遇小三困扰、情人上位转正等情感问题,可以下方关注,为你的爱情保驾护航!

回答2:

妻子经常受丈夫家暴,妻子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妻子因家暴而提起离婚的,只要家暴的事实清楚,人民法院会准予离婚的。
如果因家暴导致离婚,离婚时,无过错的家暴受害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
下面是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三十二条 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回答3:

首先你要找出你两问题。大多问题在他妈。你们可以商量着出来住。离开他妈。如果是你老公事业上有压力的时候多安慰他。在外面小吵小闹的时候尽量忍着给他点面子。男人嘛就是爱面子。多迁就他几次或许他会醒悟的。使他感动以后反而对你更好。一切以家庭为重。他听他妈的话是孝顺。孝顺是好事。只是他掌握不住方向。既然选择在一起就好好珍惜。为了孩子。多半就是事业上和经济上给他的压力造成家庭的影响。最坏的可能就是外面会不会有外遇。如果有外遇对你暴力你提出来离婚他会很爽快的答应的。我只能说好好珍惜自己选择的家庭。清官难断家务事。只能靠自己去解决。实在对现在的家庭没有感觉那就趁早放手吧。晚痛不如早痛。

回答4:

可以起诉离婚
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条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二十九条规定,“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下列措施:(一)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二)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三)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四)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回答5:

经常受到老公的家暴可以在他家暴的时候报警让警察制止他的家保险网因为现在有根据的反家暴法实施因此警察会根据反家暴法制止他是违法行为还有就是你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有了法院是人身安全保护令他在打你的时候如果你报警警察就会笑话他拘留关他几天他就怕了你可以就犯家暴法说的问题问问派出所的警察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实行反家暴法维护你的人身安全维护你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