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期”作为一个指称历史阶段性的概念,是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它对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文明的广角。“轴心期”主要指公元前500年前后或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以及围绕人的精神成长这一人类的“唯一性”的伟大突破,普世价值孕育于此时代,而渐趋成熟。
在西方地中海沿岸,遍布着古希腊的思想以及耶稣的信仰,在印度诞生佛陀,而中国历史则因老子和孔子而呈现了天道与人文共存的局面。正如雅斯贝尔斯先生的设定:轴心期是一个尺度,在它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衡量各种文化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和意义。
轴心时代的中国,是一个人文建制时代。社会上除了以周礼确立秩序外,文化上还呈现士人游于“六艺”、诗言志的西周风气以及诗礼外交,虽有硝烟,却不失美的对话。
神性与人性、民意与人心、君主与社稷等问题,是春秋诸子为延续文明的正当性而发起的思想史上的第一次争鸣。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原创“元典”的时代,是一个在它之前都“趋进”它,在它之后都“回味”它的时代。在形成普世价值的人类大格局中,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也大体形成,并对今后该民族的文化进程有着宿命般的关联。
轴心期的中国是文化中国,轴心期的历史是从孔子开始,完成于司马迁。从《春秋》到《史记》,给我们留下了轴心期的文化中国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