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脸(又称油白脸)有几种用意: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老英雄、将官,例如《四杰村》之鲍赐安、《闹昆阳》之耿衍;一种是与抹脸的有关联,奸凶武人常用白色脸,如《战冀州》之杨阜、《艳阳楼》之高登;再一种与前者相类,但只是刚愎成性,如《失街亭》之马谡、《阳平关》之徐晃。太监用白色脸表示其性情奸诈和肤色白皙,如《黄金台》之伊立。有的僧人,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也用白色脸,如《野猪林》之鲁智深、《五台山》之杨延德。
黑色脸:在京剧脸谱种以武人为主,抹脸、揉脸中文人脸谱比较多,勾脸人物中一个最著名的文人就是包拯。包拯用黑脸,是由于传说中他的脸色黝黑,从而又引申到表示铁面无私。包拯脑门上勾一月牙形花纹,一般说法是他能下阴曹地府断案。用黑色脸的一般是面貌丑陋,性情猛直的人物,从猛智的张飞到丧门神样的苏宝童,可以说黑色脸是京剧脸谱中最丰富多彩的一类脸谱,集整脸、碎脸、花三块瓦脸之大成。
金银色脸和杂色脸是显示神仙面现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神妖脸谱不宜勾得希奇古怪,应该与人面相近。有的将官为表示其英勇无敌可用金色显示脸谱的威仪,如《四平山》之李元霸,说岳戏中之金兀术。从广义上说,杂色脸是从黑色脸衍生而来的复杂脸谱。
黄色脸示人物之骁勇凶暴;兰色脸示人物之刚强阴险;绿色脸示人物之暴躁勇猛。京剧中这种颜色的脸谱一般非主要角色所用,但是也都有各自专用的谱式。
脸谱是中国戏剧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有种傩舞,就是在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上跳的舞,跳这种舞时,舞者都戴上假面。这种傩舞在个别地区还发展为傩戏。另外,据说北齐(公元550~557年)兰陵王高长恭相貌英俊,武艺超群,在战斗中因为他貌美如妇人,不足威慑敌人,所以往往戴上凶恶的面具。在以后南北朝和隋唐乐舞中还有表现这一故事的节目。这种祭祀和乐舞中的假面无疑与后来产生的脸谱有密切的关系。在唐代的参军戏中仍然使用面具,但也开始用染面化妆来表现某些鬼神形象。到明代,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戏曲中各类角色的分工更细了,脸谱也逐渐规范化了。在清代,随着京剧的兴起,脸谱造型日趋完善,至清末脸谱已趋定型。
脸谱是中国戏曲特有的化妆艺术,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从人物面貌上揭示人物的类型,品质和性格特征,并表示对人物的褒贬。
在某些剧种中,各种角色均勾画脸谱,而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京剧中,脸谱主要用于净角和丑角。丑角大都在鼻部涂抹小块白粉,谱式的种类较少。净角则有多种谱式,如“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和“厚脸”等等。
脸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红、黄、蓝、白、黑、紫、绿和金、银色等、一个脸谱的主象征着人物的品质和气质。红色一般表示忠勇、正直;黄色象征枭勇、凶暴、沉着;蓝色象征刚强、骁勇、有心计;白色象征阴险、狡诈;黑色象征粗鲁、凶猛;紫色象征刚正、稳练、沉着;金色和银色则通常用来表示神怪。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则为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绿脸:同上。
黄脸:含贬义,代表凶诈。
白脸:同上。
金脸:神秘,代表神妖。
银脸:同上。
脸谱起源于上古宗教和舞蹈面具,许多地方戏中也保留了这种传统。
有首《唱脸谱》就反映了以上情况。
红——关公
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等黑——张飞
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白——曹操
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曹操、严嵩、赵高、秦桧、司马懿等蓝——窦尔敦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程咬金、公孙胜等紫——杨延昭(杨六郎)
行当:生行,老生,分支为袍带老生髯口:黑三绺(黑三儿)行头:戴乌纱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
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红色
赤胆忠心
关羽
姜维
紫色
智勇刚义
荆柯
专诸
黑色
耿直刚烈
包拯
尉迟恭
白色
奸诈自负
曹操
司马懿
蓝绿黄
勇猛暴躁
绿脸青面虎
黄脸典韦
蓝脸单雄信
金银
神怪人物,如孙悟空、杨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