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有什么区别

2025-04-16 13:24:2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性质不同

1、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2、级差地租:由于耕种的土地优劣等级不同而形成的地租,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二、产生原因不同

1、级差地租的产生。以农业为例,农业劳动者在不同生产条件的土地上耕作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消耗等量的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不同,劳动成果也不同,从而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就不同。

2、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绝对租金是扣除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后的农产品价值的余额。超额利润高于平均利润。它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是,与差别租金形成的差额不同,平均利润的差额不出现在生产价格中,即个人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而表现为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


扩展资料:

级差地租的特点:

1、构成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

构成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来源于支配着一种被垄断的自然力的个别资本的个别生产价格和该部门一般资本的一般生产价格的差额。

2、级差地租的产生

差别租金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人资本利用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自然条件,而且其生产率比其他一般资本要高。由于土地作为一种生产条件的自然力是分级的,同一块土地投入的等额资本生产率是分级的,其超额利润和转化后的地租也是分级的,所以这种地租称为分级地租。

3、自然力

自然力是劳动生产率极高的自然基础,因而是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而不是超额利润的来源。差别租金的主体是超额利润,它高于雇佣工人为工业资本家创造的平均利润。其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4、超额利润产生的原因

超额利润的原因是个人资本垄断了土地的自然力等有利的生产条件。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受到限制,其经营垄断将阻碍竞争,使其利润不参与社会资本的利润均分,从而获得的超额利润是稳定的。

5、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的原因

超额利润转化为差别租金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本身的垄断。土地所有权不是创造超额利润的原因,而是将其转化为差别租金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级差地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绝对地租

回答2: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
1、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级差地租是经营垄断权,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具体形式条件不同:级差地租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绝对地租是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3、归属不同:绝对地租归地主,而级差地租归农业资本家和地主。

级差地租(differential rent)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该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土地所有者对于他的土地,不论是优等地或劣等地,总要取得一定的地租,否则,他宁愿让土地长期闲置,也不肯让别人无偿使用。这种导源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地租,马克思称之为绝对地租。

回答3:

级差地租: 由于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而农产品必须按照由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劣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于租种劣等土地。投资于较好的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本来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而租种劣等土地是不缴纳级差地租的。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工业部门,从而农产品的价值便会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便形成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与农业地租来源不同,城市绝对地租来源于产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但不同行业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工业用地地租来源于产业工人直接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商业用地地租来源于产业部门劳动者创造后转移过来的,商业部门本身并不直接创造地租;城市服务业和银行保险业来源与商业用地基本相同;住宅用地地租来源于工资,是必要劳动部分创造的价值部分 绝对地租一般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说过:“地租完全不是由地租的获得者决定,而是由他没有参与的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发展决定的。”绝对地租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产业部门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和平均利润提高,相应的土地要素所得的超额利润或平均利润也提高,因而地租量也会提高;二是城市经济发展对有限土地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地价格增长,导致绝对地租量增加。 城市级差地租主要是由地理位置和追加投资产生的,土地自然肥力一般不起作用。城市级差地租同样存在着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两种表现形式。 对于城市级差地租I,影响因素主要是位置,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流通过程运输费用的差别,处于地段优越位置的企业由于比其他企业节省运输费用而取得超额利润;②资金流通速度的差别,位置好的地段客流量多,相应的单个资金的周转速度较快,相应会产生较高的利润率,因此取得超额利润。这种因位置差异而产生超额利润,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转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国家)所有。 对于城市级差地租Ⅱ,是以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不同的生产率形成的,在实际中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微观方面,主要通过高层建筑的容积率宋体现,一般来说,房屋建筑单位的利润随着容积率的提高而提高,不仅获得一般利润,还获得相应提高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在租约期间归土地投资者占有,租约期满,则转化为级差地租Ⅱ,归土地所有者占有;②在宏观方面,主要通过对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二次开发,提高城市的客观环境,改变原地段的级差等级,从而产生新的级差。这种对全市的投资分摊在城市的每一块土地上,起初表现为土地资本的折价与利息,当整个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后,产生新的级差后,这些改良的土地一旦归土地所有者占有,“一旦投入的资本分期偿还,这种化为利息的地租就会变为纯粹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量的测定依据土地级差收益,具体测定思路为:首先,析出土地要素对超额利润的贡献量,然后根据企业和国家对土地投入的各自贡献分割出级差地租幅度和水平。级差地租量的下限一般为城市绝对地租,上限为使用最优城市土地最好企业实际所获得的表现为超额利润那一部分的土地级差收益,其上下限之间的弹性由土地供求状况来决定。

回答4:

级差地租:
由于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而农产品必须按照由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劣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于租种劣等土地。投资于较好的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本来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而租种劣等土地是不缴纳级差地租的。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工业部门,从而农产品的价值便会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便形成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绝对地租。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