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2024-11-16 22:43:4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北京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经过辽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明汉族、清满族的统治。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繁衍出了许多传统习俗,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和时效性,这些习俗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京三大节的节日习俗
(一)春节
自古以来,新一年的第一天要过“春节”。“春节”也叫“元旦”、“元辰”、“元日”等,在中国一直把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并沿袭下来。辛亥革命之后废除旧历采用公历,以公元纪年1月1日为“元旦”,为了与农历的新年有所区别,此后就不再称“春节”为“元旦"了。在民间,人们习惯称过春节为“过年”。每到农历十二月间,北京民间“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按传统习俗,一般都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
1.腊八
腊月初八,传说这天为佛祖成佛之日,有熬腊八粥的习俗。北京民间,人们多在天亮之前即熬好一锅腊八粥,讲究一些的人家,腊八粥除米、豆之外,还放一些枣、栗子和桂元肉等等。粥熬好之后,除全家食用外,往往街坊邻居也互相馈赠。腊八这天,除民间遍食腊八粥外,旧时北京各大寺庙,像雍和宫等,都用大锅熬粥,然后分送给那些捐钱的施主。每碗粥中插一小黄纸旗,书明某庙所赠,施主接到粥后,以银两“回敬”。当时各大庙利用腊八粥也可增加一笔收入。
2.祭灶
旧时腊月二十三日,北京有祭灶的习俗,宫廷用黄羊祭灶,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等供品祭灶王爷,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3.扫尘
春节前的大扫除,老北京也叫“扫房”。古时候,这叫“扫年”,它是由驱病祛邪的一种宗教仪式演变来的。这扫房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干干净净,为迎接各位神仙在除夕之夜降临人间做好准备;二是通过扫房,扫除家里的秽气、晦气和穷气。
4.守岁
传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爷、土地爷等。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年三十晚上这顿饭,人要齐,席间还要多说吉祥话儿,预示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按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睡觉,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叫“熬夜”、“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5.拜年
大年初一,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这是北京人过春节时喜用的拜年语。拜年的形式大至可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给岳父母拜年,且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留下吃饭、玩耍。二是礼节性的拜年。如给同事、朋友拜年,进屋门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三是感谢性的拜年。凡一年来有欠人家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的拜年。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时没有多少来往,到了年禧,来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或进屋坐一会儿,无须过多礼节。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礼的,谓之“拜晚年”。
6.庙会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逛庙会是其中一大项,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北京的各大庙会时间长短不一。当年和平门外的厂甸庙会,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庙会,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庙会,再早时闹市口的城隍庙庙会都是很有京城过年特色的大庙会。近年来北京人在过年时仍保留了逛庙会的习俗,只不过已变成了逛地坛庙会,龙潭庙会以及各种新派庙会,如石景山游乐园洋庙会、朝阳公园综合庙会等。
厂甸庙会:厂甸是指琉璃厂附近的一条胡同,是北京一条古老的文化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在琉璃厂及厂甸搭棚列肆,成为过大年万商歇市期间的集市所在,俗称“厂甸庙会”,又称“逛厂甸”。厂甸庙会的范围是以海王屯公园为中心,东至火神庙,西至西琉璃厂,南至沙土园,北至西河沿。正月里厂甸庙会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林立的摊点上,堆满了大家喜欢但平时又难以见到的各种玩具,各种风味小吃、特色食品,还有各种旧书、旧画、古董、珍宝……凡是去了的人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逛厂甸,是老北京人过年时最大的乐趣。
老北京人把玩具叫耍货。厂甸庙会是卖耍货的大世界。大大小小的耍货摊儿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满海王邨公园周围。厂甸的耍货,有多达百余种:面人、泥人、锡制刀枪、竹木刀枪、蜡鸭子、泥嫁妆、绢花、毛猴、泥哨、纸翻花、铁丝变花、花脸、风车……所有耍货精巧新颖且价格便宜,非常诱人。
厂甸庙会还是个博览会,各类商品有大致的分区。古玩摊多设在东琉璃厂街路北的火神庙、海王邮公园和靠近虎坊桥的南新华街路西。其中,火神庙的摊位整齐、货色较好,海王邮公园中的稍差一些,而南新华街路西的地摊,就差远了,没有货架,只是平地摆摊。货色也有不同,火神庙中多为金银饰品、珠宝玉器、玛瑙钻石等;海王邮里多为瓷器、铜器、木器等摊位。新华街的地摊,都是些劣等货色,什么都有,价格低廉。说得更准确一点,火神庙中的是珍宝摊,海王邨里的是古玩摊,新华街路边的是破烂摊。
7.元宵节
我国民间都有吃元宵(南方称汤圆、汤团)的传统习俗。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节庆食品,传说最早始于春秋末期。据说楚昭王复国泛舟江上,见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食之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以庆祝家国团圆,其时正值农历正月十五,便流传至今。
元宵节的又一民俗是猜灯谜。古时人们把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叫灯虎,比喻其深奥,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故猜灯谜又叫“射灯虎”。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汇知识。尤其是元宵节期间,猜灯谜最盛。
(二)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夏节。
北京的百姓在五月端午(初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是樱桃、黑白二色的桑葚、棕子以及雄黄酒及艾子叶。樱桃、桑葚、棕子可以随便吃,雄黄酒因为泡有雄黄,不能开怀畅饮,但也必沾一沾唇才可以。不但要沾唇,还要用手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脑门上写一个“王”字。此外,还须把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鼻、肚脐等处,说是抹了它,一年之间“五毒”(蛇、刺猬、蜈蚣、蝎子、癞蛤蟆)不敢“钻空而入”。另外,还得在住人的房门西侧插上菖蒲棒,门上方中央贴上蛇、蜈蚣、蛤蟆或老虎图案的红色剪纸。另外,还可在小孩子的衣襟上挂一串用彩绸制成的小樱桃、小桑葚、小菖蒲、小老虎之类的饰物,作为点缀。
(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按历法解释是:农历八月居秋天(秋季为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皎美。中国人把月圆看做是团圆的象征,因而也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还在于对月亮有种种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中秋节最盛行的吉祥物是兔爷。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于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瓜果,诸如西瓜、苹果、葡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之类。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举行祭月活动,其中数清朝慈禧太后的祭月规模最大。中秋之夜满朝文武、宫女簇拥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排云殿举行祭月大典。供品除精选月饼、七节藕和各种果品外,还特制直径达数尺的“月华”(帝后嫌“饼”与“病”音相近,便定在宫中称月饼为月华)。月华上印有广寒宫、桂树、嫦娥等图案。祭品中还有大西瓜,由御膳房名厨操刀,把瓜切成数瓣,瓣瓣绽开,而瓣底仍与瓜蒂相连不断,形如一朵开放的大莲花,称作“莲花团圆瓜”,再置于莲花形状的大铜盘里,摆上供桌祭月华,并把大月华切成小块,连同团圆瓜分赐妃嫔、太监、亲近侍女。然后帝后与众人分乘龙舟、游船,在昆明湖荡舟。船上配有美味佳肴,名为“泛舟赐宴”。是时,湖水上空焰火飞舞,湖面又燃放莲花灯,气氛甚为热烈。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是明嘉靖九年(1530)建的帝王祭月场所。
二、北京人的岁时习俗
京城百姓的生活是随时令的变化而变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三十六旬、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在饮食、节日、宗教活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儿。无论是祝福贺喜、娱乐游戏、走亲访友、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讲究和习俗。各种岁时习俗的活动不仅热闹喜庆,而且富于乐趣,充分体现出京城百姓好热闹的心态。考试大编辑整理
(一)咬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北京人很讲究的一项重要风俗。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首,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从官府到民间都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据《明宫史》上记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加署,引春牛击之,日打春。”民间妇女在立春那天都买萝卜吃,谓之“咬春”。立春各家讲究吃春饼,烙春饼与烙普通饼不一样,春饼要薄而且还能揭开,又称“薄饼”。吃春饼讲究菜多,过去北京猪肉铺都卖熟肉“盒子菜”。盒子菜中有驴肉、熏肚、熏肋头、酱口条、酱小肚等。
正月十九日是燕九节,也称宴九、筵九、烟九、淹九等多种名称。燕九节又称白云观会神仙,是明清时期北京全城的一个盛大风俗活动,白云观是这个活动的中心。正月十九日是邱祖的诞辰,此日也称为燕九节。
(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北京农历二月的风俗主要是与太阳和龙有关,因为去冬的严寒已经过去,太阳升高了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又因为春天来了,农业开始忙起来,种庄稼需要阳光和水,所以,祭祀太阳和龙。北京南城,左安门内有座太阳宫是清顺治初年所建。宫内塑太阳神像,每年二月初二开庙。开庙时居民都往祭太阳,香客络绎不绝。在祭太阳神时,北京居民都做太阳糕而供,“太阳糕”有“太阳高”的意思。二月仲春,节气临近春分,太阳一天比一天升得高,气候越来越暖和,此时有祈祷太阳神日日高挂之意。清朝内廷在这天也用太阳糕在慈宁宫花园祭祀太阳神。北京城郊以农为业的人在二月初,每家都在大门外撒些草木灰,进门又在屋内和厨房等处及水缸四周撒草木灰。这样做说是引龙回来。城里人用黍水面、麦米做成枣糕放人热油锅煎熟而吃,说是“熏虫”。过去,二月初二还是娘家接已出聘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三)清明节
清明节大多在农历三月份,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先祖亡人,有的人家去自家茔地扫墓,有的则在家中烧“包袱”遥祭而已。包袱是个约有尺许的白纸大口袋,上写先人的名字及敬祭者,内装纸钱和金、银元宝等冥器。每至清明节,草木丛生,郊游踏青是北京人多年来的风俗。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要禁火三天,吃冷食。寒食节是人们为了怀念春秋战国时晋国的介子推不图赏赐被火烧死在绵山上的事而形成的节日。
(四)蟠桃宫
北京农历三月的又一风俗是三月三逛蟠桃宫。蟠桃宫位于崇文门外迤东河沿南岸。据史书记载,蟠桃宫原名太平宫,创建于明代。庙不大,前后只有两个院落,山门横匾上书“护国太平蟠桃宫”,左侧大墙上写“蟠桃”,右侧大墙写“圣会”四个绿琉璃大字。山门里正殿四壁墙上塑着一座鏊山,彩塑的群仙从四面八方拥向鏊山来赴三月初三的蟠桃圣会。规模宏伟,人物众多,塑工精细,是该庙中泥塑艺术的精品。蟠桃宫庙内除王母娘娘殿外还有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和吕祖殿等。蟠桃宫虽是个小庙,但在北京人人皆知。该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开庙三天。初三是王母诞辰,香客和逛庙的老幼、男女人群如梭。
从崇文门外往东,沿护城河南岸至庙门,小贩的货摊、卖茶水的席棚以及耍把式、变戏法、摔跤等卖艺娱戏场子一个紧连一个,热闹非常。
(五)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在北京城西北门头沟区,山有五峰,中峰日“金顶”,建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开庙,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极盛,形成著名的妙峰山庙会。20世纪20年代以后,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学者赴西山妙峰山等地进行民间习俗文化调查,被后来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民俗学调查研究的开端。
(六)丫髻山庙会
旧时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丫髻山都有为期20天的庙会。当年清室照例派员前往致祭。北京城里许多达官显贵,翎顶辉煌,乘坐肩舆,络绎于途。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为了求祥祈福、求医得子,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来此朝顶进香。一些民间香会也来献艺谢神,开路、中幡、五虎少林棍、高跷、龙灯、狮子,边走边练。有的抬着“真灵”、“有求必应”、“保我赤子”等大匾去挂匾还愿。到了晚间,山上还有“善人灯会”,以小灯排成“碧霞元君”四字,以给香客照明。
(七)暑伏
农历六月初天气虽然已经很热,但并不潮湿,适合晾晒衣服和书籍。所以北京有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的风俗。过去每年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将箱柜中的衣物取出在院中通风地方着太阳晾晒,读书人将书籍也搬出来让风吹吹,防虫蛀。六月,什刹海荷花盛开,天气又炎热,每天午后,北京农工商各界都会于什刹海乘凉观赏荷花。前海北岸有茶棚、书馆、戏棚和卖冷饮的货摊,会贤堂大饭庄、烤肉季饭铺也在这一带。岸边满垂柳,海中荷花绽,风光倚美景,纳凉之胜地。所以,每年六月逛什刹海是北京人的风俗。
(八)七夕
农历七月里有“七夕”和七月十五放河灯的风俗。七月七日夜叫“七夕”,是北京民间妇女的一大节日。据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因犯了天条,被隔于天河的两边,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才能通过鹊桥相会。所以多少年来,每逢七月初七,北京没出嫁的姑娘都将一枚小钢针投入水碗中,使其浮于水面,在阳光下观看碗底的针影,用此法以卜巧拙,俗称“丢针儿”。妇女们还凑到葡萄架或藤萝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在此节日里除各家祭扫坟茔、祭奠祖先外,在七月十五傍晚后,儿童以燃点荷花灯为乐。北海、护城河、通惠河上放河灯是七月十五一项很有乐趣的风俗。
(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这一天有郊游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花糕、插茱萸(yu)等习俗。永定门外的燕墩、西便门外的天宁寺塔、城南的陶然亭、城北的蓟门烟树以及西山八大处等地都是当年文人雅士登高观景、饮酒赋诗、烤肉分糕、共度重阳佳节的场所。重阳节期间,正是菊花盛开之际,富贵人家常在这一天将许多盆菊花放在庭院中,摆成一座花山,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赏,在护国寺、隆福寺的花厂、天宁寺的花肆都有菊花展销会。重阳节时吃的花糕是用江米、黄米、小枣制作的,此外还有各种糕点:如满族的萨其马、汉族的芙蓉糕以及各式蛋糕应季上市。“糕”与“高”同音,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要吃糕。
(十)冬至
农历十一月又叫冬月,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常在此月,故叫冬月或冬至月。明清时期,每逢冬至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百官向皇帝朝贺。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以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古代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史记.律书》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就是说,冬至是节气的开始。民间在冬至时没有什么重要的活动,风俗是家家吃馄饨,所以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顺口溜。从冬至起,就“数九”了。北京人给“九”编的顺口溜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传统的见面礼节
(一)顿首
顿首是古代跪拜礼的一种,是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见的一般礼节。首先是叩头,将额头触于地即抬起,故名。顿首上古即有流行,现已淘汰。此礼节常见于书信敬语。旧时写信,一般开头即用“锥偈住保�馕�白X向您问好、致敬”。亦有以“顿首”为落款者。
(二)鞠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示敬意。现在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仍然常见。有些老年知识分子亦作见面或道别之礼。
(三)作揖
拱手的俗称。后世因拱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称弓身拱手为作揖。
(四)寒喧
寒暄又作“暄寒”、“暄凉”,见面时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之同时道“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康泰否。初次见面还有“请教台甫”、“敢问贵庚、贵府”等一大套繁文缛节。
(五)请教姓名
初次与人见面的礼节,即请问对方姓氏、表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与人交往以直呼其名为失礼,故初交时多问字号而忌问名。今人一般只有姓名而无字号,与人初交亦忌问名,多询问对方姓氏,且冠一“贵”字于前。如:“您贵姓?”答时将贵字免去:“免贵,姓张。”
四、北京人生活中的禁忌
禁忌在旧时北京人的生活中是常见的。禁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它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视点和高度,用一种现代生活、人文礼仪的扬弃思想分析对待,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
在京城百姓的El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禁忌,它们以宗教、人伦等面目出现,如婚姻禁忌、生育禁忌、生产禁忌、物质禁忌、语言禁忌、节日禁忌、名字禁忌等。对待禁忌我们要认识到它只是一种风俗文化的现象,既要看到它的愚昧、迷信对人们行为消极影响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人们行为规范中强调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一面。
1.交往禁忌
交往禁忌是指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禁忌。待客方面以尊重客人为基本原则,给客人倒完茶后,将茶壶放在桌子上,壶嘴不能对着客人,因为“壶嘴”谐“虎嘴”音。递烟、酒、茶都要双手,忌单手;要主动给客人点烟,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连点三支烟。酒以敬客多次为荣,忌自饮不敬客。客人进门的第一顿饭忌吃水饺,因为水饺是送行的食品,俗称“滚蛋包”。宴客席间主人要始终陪坐,忌讳提前离席。吃饭未完忌讳将空碗空碟收走,忌讳抹桌扫地,以为这是“驱客”之举。宴客时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其忌媳妇、女儿,否则认为待客不诚、不敬。待客菜肴一般忌单数,喜用双数,取意“好事成双”。
到别人家做客以尊重主人为原则。走进主人家,客人要主动向主人打招呼。北京普遍的习俗是客人应当向主妇打招呼,否则,认为无礼貌,轻视主人。
交往中人们常常互相馈赠礼物,有些礼物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所以赠物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忌以伞、鞋、钟等送人。“伞、鞋、钟”分别与“散、邪、终”谐音。
有“散伙、送邪、终结”等意,特别不能给老年人送钟。
若借别人家的药锅不能主动还,要等人家来要,以避送病之说。若一定要还,需在锅中放些米,并对人家说:“我给您送米来了。”也可在锅中放些小钱以压锅。
2.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禁忌的原则,大体是出于吉凶、礼教、功利、荣辱等诸种考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忌讳听到凶语的,惟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然而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要表达不祥的内容,便另用一些褒义或中性词来代替。考\试大收集整理\用反义语来替换不吉的词语,谓“讨口彩”,此法在禁忌语中极普遍。戏院里的太平门,原意为万一发生了火灾好让观众逃走,说“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义。用假托文来代替,如古代汉语称帝王之死为“晏驾”,意即他不出朝了。佛教僧尼之死为“圆寂”,意即他们完全沉浸于念经中去了。
3.住宅禁忌
北京人在选择住宅、建造住宅和构筑住宅环境时,有许多禁忌和讲究是必须顾及到的。“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这是最起码的选择住宅方位的条件。除此之外,数字、位置、高矮、周围植物都是很重要的。首先院门一定要开在八卦的巽位,若不可能开在巽位的话,也应在正对大街门处放置“石敢当”镇之。住房从方位看,北房是最好的。从数字看,盖房一般多取单数,单数为阳。要避免“四六间”。“四六不成材”。从高度看,北房的房基最高,其次是东西厢房,南房最低。院里的地面一定比胡同的地面高,禁忌人门“跳坑”。院里种植的花草树木也有禁忌,“桑松柏梨槐,不进王府宅”。其实不仅不进王府宅,就是一般老百姓的院子也不能进。因为“桑”与“丧”谐音;“梨”与“离”谐音,松柏是多种于坟地的树木,槐树也只能种于后花园里。在老北京民间宅院前后或院中、屋内,常有镇物以保护风水,驱妖避邪。如泰山石敢当、八卦太极图、门前照妖镜、山海纹镇石等等。
4.行业禁忌
医院、药店等行业的经营者,送客时忌讳说“再来坐”、“欢迎再来”之类的话。否则顾客以为是在诅咒人家“再得病",就事与愿违了。
店中不论有没有顾客,伙计都不得朝里坐,背对店门则意味生意不顺,此为店家大忌。今日店员背对店门仍被视为对顾客的不礼貌行为。

回答2:

腊八,春节,看花灯,猜灯谜,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