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坑槽清理
确定坑槽开挖位置,四周铣刨或切缝后,将待修补的坑槽内及四周的碎石、废渣清理干净,坑槽内不得存有泥浆,冰块等杂物,被修补的坑槽应有整齐的切边,废渣的清除要见到固体坚固面为止。
2、刷涂界面剂
在清理好的坑槽四周及底部刷涂界面剂,尤其是坑槽四周要涂刷均匀。这样新旧料粘合效果会更好。如果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清理干净也可也不涂刷,根据实地情况而定。
3、冷补料填满坑槽
把足够的华通冷补料填进坑槽内,直到填料高出路面l1.5cm左右,填满后坑槽中央处应稍高于四周路面并呈弧形,若路面坑槽深度大于7cm时,应分层填补,逐层压实,每层3—4cm。
4、压实
铺设均匀后,根据实地环境,修补面积的大小和深度,选择适当的压实工具和方法进行压实。如汽车轮胎压实、人力夯、振动平板夯压实、压路机压实。高等级公路修补时,修补区域的四周和边角应保证充分地压实。
5、开放交通
冷补工艺操作时间短,修补10分钟后即可直接通车
煤沥青在常温下是体积密度为1.25~1.35g/cm3的黑色固体,加热到—定温度即呈软化的状态,根据软化点的不同,中国焦化企业生产以下4种类型的沥青:
(1) 低温沥青(软沥青),环球法软化点为35~75摄氏度:
(2) 中温沥青,环球法软化点为75~95摄氏度;
(3) 高温沥青(硬沥青),环球法软化点为95~120摄氏度;此外,根据用户要求,焦化厂可生产软化点为120~250℃特高温的沥青。
(4) 改质沥青。
改质沥青是以中温沥青为原料制取的。普通中温沥青中苯不溶分BI大约为18%,喹啉不溶分QI为6%左右。当此种沥青进行热处理时,沥青中芳烃分子在热缩聚过程中因化学反应产生氢、甲烷以及水。同时沥青中原有的β树脂一部分转化为二次α树脂,苯的溶物的一部分转化为β树脂,α成分大大增长,粘结性大大增加,沥青得到了一定的改质。这种沥青被称为改质沥青。
高炉堵出铁口的泥炮材料需要用软化点为135℃以上的高温沥青叫做黏结剂。
损坏的沥青路面是如何修补的?带你见识3种不同的修补方法
随着世界道路基础设施的整体状况不断恶化,许多道路的修复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面临着老化道路网的持续下降。为了保持可接受的水平,需要不断增加维护和修复工作。随着全球交通量的增长,加上荷载和轮胎压力的增加,以及所有导致路面损害的因素,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这种螺旋式下降只能通过大幅增加道路预算以及路面工程领域的创新来解决。1、表面修复
表面修复措施解决仅局限于路面最上部的问题,通常在顶部50mm至100mm之内。这些问题通常与沥青老化和由于热力作用在表面产生裂缝有关。
处理此类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包括:
沥青覆盖层
在现有表面上铺设一层薄的(40–50 mm)热拌沥青覆盖层。这是解决路面问题的最简单方法,因为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很短,对道路使用者的影响也很小。改性粘合剂经常用于沥青中以提高性能,从而延长覆盖层的使用寿命。现有表面的活动裂缝将通过新的覆盖层快速反射,因此需要通过使用应力消除绷带或进行修补来识别和解决。但是,重复叠加会增加路面高度,从而导致排水和通行问题。铣刨更换
这种方法去除了令人不快的沥青开裂层,并用新鲜的热拌沥青替代,通常使用改性粘合剂。由于现代铣刨机的高生产能力,这一过程相对较快。这一问题随着沥青层的铺设而消除,并保持了路面的平整度。再生利用
从现有路面上回收再生一层相对较薄(100 mm–150 mm)的沥青材料。回收再生可以通过将碾碎的材料运输到冷拌设备KMA220或使用2200 CR或WR 4200或3800CR就地进行。2、结构修复
修复以解决路面结构内的问题通常被视为长期解决方案。在解决结构问题时,应记住,是路面结构受到破坏,很少是结构内的材料。此外,通过加强结构对现有路面进行升级(例如,将现有碎石路升级为沥青路标准),可以视为一种修复形式。
事实上,颗粒材料的致密化(或压实)是一种改进形式,因为天然材料密度越高,强度特性越好。然而,致密化的结果和由此产生的变形会导致在覆盖层中出现问题,特别是当这些层由粘合材料构成时。
通常,结构修复的目标应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路面的残值。这意味着已经致密的材料不应受到干扰。交通的连续揉搓作用需要很多年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利用这种高密度提供的好处。
结构修复常用的选项包括:
全面重建
当修复工作与需要对道路路线进行重大改变的升级工作相结合时,这通常是首选方案。从本质上说,重建意味着“抛弃和重新开始”。在交通量较大的地方,通常最好在单独的路线上建造一个新设施,从而避免交通便利问题。深层再生
深层再生至问题发生的路面深度,从而形成新的厚均质层,可通过添加稳定剂进行强化。可以在路面所在的再生层的顶部添加附加层,在此处路面将显著升级。稳定剂通常被添加到再生材料中,尤其是在现有路面中的材料边缘且需要加固的地方。再生的目的是把现有路面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除了再生上层的材料外,再生层以下的路面结构保持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