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面的皇帝叫什么?

2025-04-13 00:58: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乾隆下面的皇帝叫 清仁宗嘉庆。

在位二十五年,即公元1796年--1820年。

扩展资料:

清仁宗嘉庆帝原名颙琰,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

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乾隆帝(已在位61年)禅位。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驾崩,开始亲政。

嘉庆帝亲政后,深感当时朝政败坏,贪腐横行,随即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政治方面:反腐倡廉,广开言路。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抄家大贪官和珅,严查和珅亲信死党。同时广开言路,要求官员“随时进言,以资采纳”、“下至末吏平民,皆得封章上达,言路大开”。

2、经济方面:罢免贡献,黜奢崇俭。首先,他免除了王公大臣定期进献如意的规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以身作则,厉行节约,遏制奢靡之风;其次,减轻百姓负担,大力整顿漕运,加强黄河水患管理,以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极大的缓和社会矛盾。

3、文化方面:嘉庆帝亲政后,即下令废止了康雍乾三朝长达134年的文字狱。文字狱的废止,让嘉庆时期的思想文化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嘉庆皇帝

回答2:

嘉庆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五代君主,1796~1820年间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扩展资料:

嘉庆皇帝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颙琰

回答3:

乾隆下面的皇帝叫嘉庆皇帝颙琰。乾隆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乾隆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永琏9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

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岁时又因痘症早殇。第三位皇太子是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扩展资料:

嘉庆皇帝登基为帝: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颙琰即帝位。乾隆帝亲临太和殿授传国玉玺。颙琰尊乾隆帝为太上皇。

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颁诏天下,赐宴宗籓。立嫡福晋喜塔腊氏为皇后。并在宁寿宫举行千叟宴,太上皇乾隆帝亲自前往。

正月,办理苗疆事务的大学士福康安等上奏攻克朗坡,进攻平陇。同时,湖北枝江、宜都地区的白莲教匪暴动。

二月,湖北当阳地区的白莲教匪也起来暴动,并杀害了当地的官员。西安将军恒瑞率二千兵马前去剿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颙琰

回答4:

乾隆下面的皇帝是清仁宗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

嘉庆皇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五代皇帝,姓名为爱新觉罗·永琰(后因避皇帝名讳,改为颙琰)。与父亲乾隆帝相比,嘉庆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果敢作为的平庸天子。而嘉庆帝的时代,正是大清王朝由康雍乾盛世走向衰落的时期,因此,嘉庆帝本人被历史性地赋予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转为衰败的悲剧命运。

扩展资料:

清仁宗颙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令贵妃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禅位继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驾崩,开始亲政。

在位二十五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终年61岁。庙号清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清昌陵。子五人:第一子未名夭。第二子清宣宗。第三子惇恪亲王绵恺。第四子瑞怀亲王绵忻。第五子惠端亲王绵愉。道光帝即位,于“孝恭”前加上“光裕”二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嘉庆皇帝

回答5:

嘉庆皇帝-颙琰 皇十五子颙琰 乾隆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永琏9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岁时又因痘症早殇。第三位皇太子是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为什么改“永”作“颙”呢?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皇帝的名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的名字,没有避讳的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歷”)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歷”字,则改作“暦”字。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