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祝福》的故事展现过程实际存在着两个线索层次,其中直接呈现于读者的故事线索是主人公祥林嫂对于困境的逐渐陷入。第一个丈夫死了,她到了鲁镇;第二个丈夫死了她又到了鲁镇。这两次嫁人和两个丈夫的死,祥林嫂都是被动的,她毫无选择的自由。当她第二次到达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终于获得了一次自由,当然不是人身的自由,而是承受恐惧的自由。
在祥林嫂的人生中,所得到的只有无辜的恐惧和鲁四老爷所给予她的“孽种”的定语。祥林嫂的悲剧源于社会对她的迫害,宗族和夫权是最大的摧残者;但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她自身,因为在意识的深层她实际上是认同了鲁四对她人生的定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同,她才有了围绕这一定性所做出的一系列的自我救赎行为。当祥林嫂两次嫁人和两次死了丈夫的时候,她已经进入到中国传统礼教和鬼神文化所共谋的语境中,并不得不按照这一语境的秩序和规则进行思考。于是她陷入了深深她的困境之中:假如有所谓的地狱,她是有利的,因为在地狱中,她可以见到她心爱的儿子阿毛;但不利也同时存在,因为在地狱中,她必须面对着两个丈夫的争抢,被撕成两半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假如没有所谓地狱,她是有利的,因为假如没有地狱就无所谓两个丈夫对于她的争抢,一直困扰着她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假如没有所谓的地狱,对于她也是不利的,因为没有了地狱,她的儿子阿毛就再也见不到了。因此,对于地狱应该有还是应该无,利与害共存于同一场境中,无论她怎样选择都无法做到两全。因此,祥林嫂是矛盾的。
因为陷入这样的困境,她承受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痛苦和恐惧。追求亲情和逃避苦难都是人的本能,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故事的情节到此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死结。
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一种途径可以使祥林嫂摆脱这样的困境和缓解这样的恐惧和痛苦,这就是捐门槛。依照鬼神文化的规则,通过门槛的替代,通过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踏,可以实施对罪的救赎。因为依照佛教的律法,门槛可以替代人的肉身,而去忍受人可能所要遭受的惩罚。这样人既可以脱罪又可以直接经受苦难的折磨。同样的,祥林嫂也可以通过捐献门槛而使自己脱罪。作为一个脱罪的人,或者说作为一个清白的人,她在死后是不会受到什么惩罚的。她既可以在地狱中见到自己心爱的儿子阿毛,又不会被两个丈夫争抢,也就相应地没有了被撕成两半的痛苦了。于是,祥林嫂就在柳妈的建议下捐献了门槛。
但故事的情节到此再次发生了逆转。鲁四的一句话——“你放着”,就宣告了她的救赎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鲁四宣告了她的自我救赎的失败。她的好不容易获得的安慰随即破灭。她只好重新回到她的困境中去,回到无可救赎的罪感的折磨之中去。在初次陷入困境的时候,她还存有获得救赎的可能,也就是还存在着希望。但是现在鲁四的判决不但使她的希望破灭,更主要的是使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恐惧。
故事的第二个线索层次是祥林嫂与“我”的交往。当救赎之路被堵死之后,祥林嫂于是又不得不回到她所焦虑的起点上。但求生的本能是坚韧的。当祥林嫂的希望破灭之后,另外一重希望随即升起。在到处为追求两全而进行的求证中,她碰见了“我”。于是她自然将可能给出答案的希望投向了“我”。“我”在小说本文中的身份是一位接受过新思想且对祥林嫂这样的下层妇女怀有同情的知识分子,所谓“读书人”。中国下层的愚民百姓总是对读书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原因就是他们主宰着解释世界的权力。祥林嫂的希望再次燃起,情节也再次获得了向前延伸的契机。但最后“我”的模棱两可的回答把祥林嫂送入了真正的绝境。于是,她在无助的恐惧中走向了死亡。
在《祝福》的故事的两个线索层次之间,联系着“上下文”的是祥林嫂的困境和她所谓的“觉醒”。祥林嫂向柳妈求证,是在鬼神文化秩序之内求得生存的理由;当无法求得生存时,就想跳出这样的秩序,这就有了向“我”求证的故事发生。当“我”不加可否的时候,实际再次把她推入到原来的秩序之中去了,而原来的秩序所给于她的是死路。鲁迅在《呐喊》的序言中用“铁屋子”作比,来说明蒙昧者的精神状况,祥林嫂很显然不完全是沉睡者,痛苦已经使她处于惊醒的边缘,但醒了却无路可走,这就是她的困境。李欧梵对于祥林嫂的困境和“觉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她没有独见,并不真知迫害她的群众之残酷。她一再回到那个冷遇她的镇子里,既是因为无处可去、无以为生,也是因为她希望成为群众中之一员。直到她已失去一切,并被逼迫到近于疯狂时,才开始想寻找当前现实以外的精神上的安慰。她向‘我’提出的问题虽然是从迷信出发的,却有一种奇怪的思想深度的音响,而且和‘我’的模棱的、空洞的回答形成惊人的对比,因为作为知识者的‘我’,本是更有可能去思索生死的意义的”。3)
祥林嫂的提问和她的困境确实都有着“奇怪的思想深度”,但这样的“深度”是从哪里获得的呢?是因为她相对于知识分子“我”的“模棱的、空洞的回答”提出了更惊人的问题,还是仅仅是因为她“想寻找当前现实意外的精神上的安慰”呢?透视祥林嫂的困境和她的所谓的觉醒所带来的“奇怪的思想深度”除了要考察这一生命个体的,还要考察相关个体的,甚至是创作主体的生存语境。
天真 成熟 爱心
上楼的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