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不一定是进化到了“人”的阶段才有的社会组织形态。具体是怎么决定的可能跟具体环境有很大关系。举例来说,在灵长类动物中,与人类关系最为接近的有两种:黑猩猩(生活于刚果河以北)和倭黑猩猩(生活于刚果河以南)。它们的基因非常接近,与人类基因的关系远近也差不多。但是他们最主要的差别,是社会组织形态。黑猩猩是“父系社会”,群体中有雄性首领,通过斗争产生。黑猩猩好斗,不同群体之间也经常相互打斗。还曾经有人拍到过黑猩猩群之间的“战争”行为,几只黑猩猩合力将一只其他群体的黑猩猩围殴致死。而倭黑猩猩则是“母系社会”,带领群体的是温和的年长母黑猩猩,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都非常融洽。而最有特色的,是倭黑猩猩将性行为作为一种“社交手段”,母的倭黑猩猩经常通过与不同的雄性发生性行为而“进行交流”(比如化解矛盾,得到食物等)。
而具体去考究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这种差别,有一种理论认为,是刚果河的形成造成了它们生存于不同的生活环境,进而导致不同行为的产生的。具体来说,在刚果河形成之前,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没有差别。它们的原始群体与大猩猩生活在一起,有生存竞争。后来刚果河形成,将原始的猩猩种群分为了河南和河北两群,而气候变化又导致了刚果河以南的大猩猩灭绝了(今天大猩猩只存在于刚果河以北)。这样,生活于河北的种群需要与大猩猩竞争,因而自然选择的群体是好斗的,富于攻击性的;而河南的种群不需要与大猩猩竞争,食物也相对充足,因而就形成了较为和平的生活方式。
从人类社会来看,以中原的新石器时代为例。现有考古证据显示,在公元前3500左右以前,中原地区基本是处于平等的社会阶段(典型的可以看半坡类型诸遗址,比如姜寨、半坡),其中也有一些可能表明母系社会的迹象,聚落群体组织以胞族、氏族为核心。前3500年处于仰韶文化时代,中原地区比这更早的是裴李岗和老官台文化,也都有这种特征。这些特征“最初”是怎么形成的,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它怎么也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去了,现有这方面的考古资料还很缺乏。而前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中原地区人口密度不大,聚落之间的竞争不激烈。人类社会(也可能可以上溯到类人猿的时代)的组织形态是根据具体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要看具体环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