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过的觉得最好的就是大易招聘宝了,简洁明了,流程也简单,还有一些其它软件没有的功能。有几个特性值得一提,也是我用它的直接原因:
职位可以同步发布到多个渠道:以前我在发布职位的时候需要在每个招聘网站上都编辑一遍职位信息,很麻烦,招聘宝上可以绑定多个招聘网站,所以只要编辑一遍职位信息就能同时发布到各个招聘网站。
简历解析:招聘宝的简历解析功能真的很强,可以把你批量上传的各种文本格式的简历都转换为标准格式的简历,还可以自动读取你绑定的邮箱收到的简历。也就是可以将来自不同渠道、不同格式的简历整合到一个平台进行一站式管理,这必然可以提高简历管理的效率(这也是最能提高HR工作效率的一点)。
候选人跟踪和管理:从简历筛选、面试评估到候选人入职的整个流程都可以在招聘宝里面实现,而没有被录用的候选人简历也会分类进入人才库。
另外,招聘宝还有很多其它功能,比如视频面试、招聘圈即时通信等等。功能很完善,反正是免费软件,可以试试。
好巧,和楼上的伙伴用的是一个招聘管路软件,都是54HR~
可以试试 泡泡人事。这个是一款免费的软件系统,专门做招聘流程管理的。很好用。
包含了:
职位发布,
简历收集筛选,
面试预约管理,
面试流程管理,
员工信息管理等功能。
应该会适应你的需求。
可以看看睿聘软件,是国内猎头NO.1科锐国际的品牌,接触过他们后台比较简单。
讨论是科技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的目的是解释现象、阐述观点,说明您的调查/研究结果的含义,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其主要作用是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解释说明研究结果如何支持你的答案,这些答案如何与该主题现有的相关知识相吻合.讨论通常被认为是一篇论文的“心脏”,最能反映作者掌握的文献量和对某个学术问题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讨论是许多中国作者论文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国际作者论文的差距所在.讨论部分很难写,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投入应有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写好讨论.讨论部分写作的好坏往往决定一篇文章的深度,也是其学术水平的标志.作者应围绕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避免重复叙述数据结果,避免重复摘要和引言内容,避免冗长的文字堆砌.讨论要以研究的结果为依据,作者既不要不敢下结论,也不可妄下结论.讨论部分应强调指出研究所获得的新的重要结果和结论,说明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要与研究目的结合起来讨论,避免提出研究结果不支持的结论;如果未作经济学分析,一般不应下成本-效益方面的结论;要避免强调和暗示未完成的工作的重要性,如果有把握,可以提出新的假设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许多作者的论文讨论不系统深入,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正确引用相关文献,因而没有把研究结果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讨论.许多作者在讨论时不引用或没有系统引用相关文献,有的认为没必要,有的因为没找到,有的故意回避引用,以凸显自己研究的“新颖”和“价值”.有的作者虽然引用了相关文献,但没有结合自身的研究讨论,也就是没有把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研究结果融合在一起讨论.如此讨论,导致论文分割(Balkanization),读者无法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你的研究结果.一个诚实的或者成熟的作者,应该对研究结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既强调研究的成功和可取之处,也要指出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为使你的信息表达清楚,在全面的阐述、支持、解释和论证你的答案和讨论其他重要的和直接相关的问题前提下,讨论部分应尽可能的简短.必须注意,讨论旨在对结果进行评论,而不是重复叙述结果.不应过多着墨于不太重要的枝节问题,因为这会使你的重要信息模糊不清.“文”无完“文”(No paper is perfect).关键要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确信无疑的,什么只是假设推理性的.“讨论”部分的结构组织很重要,开始写作前,应草拟提纲,以符合逻辑的形式组织你的思想.可以采用链状图、问题树、数字编号或其他组织结构.汲取前人的经验,结合本人十年编辑工作的体会,总结写作“讨论”的十个步骤,以期有助于组织你的思想.1以“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结构来组织“讨论”:从你的发现到文献,到理论,到实践.在你写作“讨论”时,可讨论一切,但必须简洁、简短和明确.2 以重申你试验验证的假设和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作为开始.使用相同的术语,相同的动词时态(现在时)和你在引言中提出问题时相同的观点.3 以试验结果支持答案.阐明你的结果如何与预期和已有文献相关联,清楚地说明为什么你的研究结果可接受,如何与该主题已发表文献的知识相一致或吻合.4 讨论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所有结果,简明的概括研究结果的主要含意,不管结果统计显著性如何.5 应以正确的逻辑顺序来描述每一个主要的发现/结果所揭示的模型、原理和关系.表述这些信息的逻辑顺序很重要.首先陈述答案;其次提供相关结果;然后再引用他人的研究结果.如果必要,将读者指向插图或表格,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6 论证你的答案.如果必要,可解释为什么你的答案令人满意,而别人的不满意.只有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才能使你的解释更令人信服.7 讨论和评价对结果相互矛盾的解释.这是一个好的讨论的标志.(中国的许多作者通常回避讨论与结论不一致的内容.)讨论任何意想不到的结果.当讨论一个意外的发现时,以发现作为段落的开始,然后叙述之.8 指明潜在的局限和缺点,评述这些因素对你的结果解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影响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当指出这些局限和不足之处时,避免使用道歉的语气.9 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建议(至多两条).不要提出在该研究内本该谈及的建议,这样会表明你对数据的检验和诠释不充分.10 阐明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如何的重要以及如何的影响我们的知识或如何影响我们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 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读者对论文的IMRaD结构(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 and Discussion)相当稔熟,自觉或不自觉地都知道每部分的作用.同样,读者也已熟悉结构式摘要,它所含的信息比非结构式摘要多.有些刊物要求特殊论文使用特殊结构,如报告随机试验(randomised trials)的论文使用CONSORT结构.现在我们提议,科学论文的讨论部分也要结构化,因为它经常是论文最薄弱之处,仔细地解释而成为喋喋不休.老式论文往往缺少新的数据资料,讨论却洋洋洒洒.讨论的作用似乎是让读者相信,作者对数据的阐述及推测的正确.这不是对证据的公正检验.时代变了,人们更重视方法和结果,因为方法愈加复杂,更具科学价值.但是,我们仍然发现许多论文的讨论似乎是在“推销”自已.Lancet主编Richard Horton 和一些人士曾撰文谈及作者如何在论文的讨论中玩弄辞藻.有些作者的讨论文字拉杂,无小标题;重一般,轻特殊;叙述臃肿,扬长藏拙,结果择要,反复唠叨,夸大发现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导致偏差.不顾收集的证据,得出不恰当的结论.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1.陈述主要发现2.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3.同其它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4.研究的意义5.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研究不可避免的.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不逾实证界限.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他们是会做到的.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作者对论文的这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毁了证据.讨论部分有时也许需要别的小标题,但我们以为,现在提出的结构适合大多数研究论文.尽管统一结构有难度,甚至受限制,我们相信这种结构会降低总的文字长度,防止不恰当的推测和重复,减少报道偏差,提高报道的总体质量.这种设想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
<>
i人事的招聘管理软件不错啊,首先,他们软件能够对接8个招聘网站,不愁没有简历 而且,他们的职位介绍可以生成二维码,可以发动员工在微信上帮我们HR招人,哈哈,省了猎头费用 另外,i人事的APP也挺好用的,面试时,我们可以直接在上面做记录,方便后面的面试官参考 最后,i人事功能相对比较全吧,候选人一旦入选,我可以直接把他的面试记录和个人简历,关联到正式员工的花名册,挺省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