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晚清四大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之一。百余年来,一直背负着历史骂名,以历史罪人、民族罪人的身份倍受批判,但是,我以为,历史冤枉了李鸿章,人民冤枉了李鸿章。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抛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李鸿章所处的历史环境,正是中华大地积弱积贫、饱受外侮的时期。作为当时的清廷重臣和一名炎黄子孙,李鸿章竭尽全力地支撑危局,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殚精竭虑,死而后已。综观当时的人物,能够为国为民脚踏实地做事的,有几人能出其右?慷慨激昂的到是不少,麻木不仁的更是不计其数。而李鸿章,却是说得少,做得多,真真正正地做了不少实事。我以为,李鸿章的历史功绩不能抹杀,不能让他在蒙受百年冤屈的今天,仍然继续蒙冤。 我们不妨客观地回顾一下李鸿章的生平事迹: 一、平乱保国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占据了半壁江山。如果不是由于内哄和腐败,几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现在我们往往把太平天国放在绝对的正面,而把清朝政府放在绝对的反面。但是,历史往往没有绝对的。清朝经过了那么多年的统治,出现腐败现象也是比较正常的,而太平天国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已经出现了腐败,试问,如果太平天国真的夺取了天下,就一定会比清朝清廉吗? 作为清朝政府官员的李鸿章,维护清朝的统治是无可非议的。任何一个集团,不管是政治集团或是经济集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难以避免的,作为其成员,本来就不应该置身事外,更不该逃避或者落井下石,而应该积极面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当时的价值取向看,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以现在的价值取向,就是忠诚,应该是一种正确的品质,没有错。让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还有他的恩师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原因嘛,我想和他的僵化不无关系。相比之下,李鸿章就比较灵活,由于当时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都比较落后,清兵很难取胜。但是李鸿章巧妙地利用了洋枪队,对他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曾国藩对李鸿章此举极为不满,但是我认为李鸿章此举是可取的。试想,如果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取胜,难道为了不假洋人之手行事,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集团磨灭不成?何况,李鸿章最后又巧妙地消灭了洋枪队,并没有养虎遗患。对于洋枪队,他只是当成了工具进行了一次利用而已。因此,此举不能作为批判他的理由。相反,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他灵活地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使自己集团转危为安,在其集团内部,可谓首功。 二、富国强兵 在清朝政府多年的闭关锁国和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时期的清政府已是风雨飘摇、内外交困、摇摇欲坠。为了充实国力,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一起开展洋务运动,发展了很多军工和民生产业。洋务运动不仅在当时对振兴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便是现在,当时的部分建设也仍然在发挥作用,比如当时的招商局现在演变成了现在的中国远洋公司,当时的开平矿务局,现在仍然是冀东最重要的煤矿,其他不再列举。以当时的局面,张之洞的南洋和李鸿章的北洋同时开展洋务运动,但是最后却是李鸿章的北洋成绩最大,从现在遗留的民生事业和以后的北洋军阀之影响即可说明问题,人人都知道北洋军阀,有谁听说过南洋军阀?可见李鸿章手下能人之多。所以,我一直以为李鸿章是比张之洞要成功的。诚然,李鸿章的富国强兵之梦最终破灭,但是,不能说全是他的错。李鸿章自有李鸿章的局限性,但是他没有最高决策权,很多事情他是没有办法的。甲午海战中的日军主力舰“吉野”号本是清政府向英国订购的,但是由于慈熙太后要修颐和园庆寿,挪用了海军军费,所以李鸿章无钱支付,而日本自天皇以下,全体国民节衣缩食,捐资备战,在《走向共和》中此情此景的对比描写令人震撼。最终,日本买走了中国订购的先进战舰,取得了胜利。要知道,海上作战,单纯靠人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战舰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如果李鸿章能够有决策权,作为海军统帅的他,岂能让自己订购的强大战舰落入日本之手?如果那样的话,历史岂不是就要重写?可惜的是,历史不能重写,否则的话,我想慈禧太后也一定会支持李鸿章的,毕竟他保的是她的江山。可惜,历史就是历史,留给了我们永远的遗憾。作为李鸿章来说,他一定是当时最痛苦的人了,可是一直到现在,却还是承受着人们的指责,其冤何其深哉?
早期参与平定太平天国叛乱,中期参加领导洋务运动,建立了第一批矿业、机械制造业和军工企业,选送人才出洋留学,引入西方军制、学制,可以说李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江南造船厂知道不?目前国内最大最强的造船企业之一,首艏国产航母最有可能的生产商,前生就是李鸿章建立的金宁制造局。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保护清朝的贡献;发展洋务运动;发展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翻译引进了不少西方科学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