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克什米 尔争端的根源是英国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 18世纪中期,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根据英国制定的法律,印度次大陆部分地区 的500 多个土邦在理论上享有独立主权,但是要承认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的“至高 无上的权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3日,英 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斯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 基斯坦。根据“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土邦应该加入巴基斯坦。但是,蒙巴顿却说克什米尔跟其它 土邦不同,并鼓动伊斯兰会议和查谟保皇协会的领导人联合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活动,要求英国政府宣 布查谟和克什米尔脱离印巴两个自治领而独立。 因此, 印巴分治时, 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 到解决。 当时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希望独立,因此,他对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迟迟不予宣布。但是, 占该邦人口总数77% 的穆斯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并在当年9月3日与土王发生了流血冲突。 9月底,冲突不断升级,土邦军队被重重包围,省城斯利那加岌岌可危。穆斯林武装已占据了克 什米尔西部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并于10月24日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克什米尔土邦迫于形 势,于10月26日宣布加入印度,请求印度出兵援助。10月27日,印度陆军锡克联队第一营被 空运到斯利那加,以后又增派了不少援军。 这时,巴基斯坦部队也开向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战争 爆发。 同年12月31日,印度把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 ,联合国印、巴委员会 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 1949 年1月双方正式宣布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 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约3/5的地区和3/4人口。 但克什米尔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延续数年的克什米尔问题也由此开始。 附:克什米尔地区概况: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山区。面积为222,236平 方公里,其中巴基斯坦 占有78,114平方公里。1991年印度占有部分的人口 约7,718 ,700。 查谟和克什米尔大部位于喜马拉雅山系西部,从西南到东北分为平原、山麓丘陵、比尔本贾尔山 、克什米尔谷地、中部 喜马拉雅山地、印度河上游谷地、喀喇昆仑山等地带。 西南部的狭窄平原多 由冲积扇组成,年降水380-500毫米,多为6-9月间的暴雨。山麓丘陵海拔600-2100米,降 水量随地势上升而增加,较高地方有松林。 这两个地带的居民 都在有灌溉水源的冲积地区从事农业、春收小麦和大麦,晚夏 收玉米和粟, 并饲养牲畜。高处人口稀少,居民种植玉蜀黍、养牛,有些人从事林业,春季移到高山牧场制造酥油 以备在低 地出售。冬季转到低地林场或木材厂。 查谟城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第二大城,过去是土邦的冬都。以查谟城为中心的莫谟东南部的 居民多为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以本杰为中心的查谟西北部的居民多为穆斯林,他们在文化与经济上 与拉瓦尔品第关系较密切。 比尔本贾尔山属于喜马拉雅山系,山脊线平均高3800米,一些山峰高达4500米。 山区 冬季雪量与夏季的雨量都很丰富。在森林线以上有广阔的牧场,克什米尔谷地为比尔本贾尔山与中部 喜马拉雅山地之间的深切谷地,平均海拔160 0米。年降水量760毫米。 平均最低气温为零下 12摄氏度 ,平均最高为37摄氏度。周围山地海拔3650米以下为森 林,以上为草地。谷地居 民约200万,其中90%为穆斯林 ,讲克什米尔语。夏季主要作物有水稻、玉蜀黍、粟、豆类、 棉花和烟草,主要冬作物有小麦和大麦,并出产多种温带水果 与蔬菜。伍拉尔湖出产鱼类。 斯利那加为谷地农产品市场与手工业中心,出产手工纺织品、木雕与皮革制品。此外还有银器与 铜器。该城也是周围地区的交通中心。中部喜马拉雅山地海拔6000米以上,有永久积雪与冰川, 为南亚季风气候与中亚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印度河上游谷地从西藏边境伸展到巴尔伯特山下, 其 东段称为拉达克,号称“小西藏”,居民说拉达克语,信奉喇嘛教,处在印度控制区,首府为列城。 西段为伯尔蒂斯坦,处在巴基斯 坦控制区,居民同样为拉达克族,但是信奉伊斯兰教。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后,该地区成为有争议的地区,10月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9年1月双方宣 布停火,7月两国划定停火线,由印度控制克什米尔约3/5 的地区和3/4 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