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通过剖面上的基准面旋回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基准面的变化,导致的可容空间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沉积物的沉积和地层响应具明显的规律性。由于盆地具多物源,这里我们选择了代表主物源方向之一的北东向大型河流三角洲向南西盆地方向推进的几条钻井剖面进行研究:
横向上基准旋回的变化,表现出自北东向西南可容空间的增加,每个旋回响应地层厚度也是北东向西南增厚。东北部河流相为主的地区由于可容空间较低,下降半旋回地层发育或遭受剥蚀而保存不全,旋回的对称性较西南部三角洲前缘沉积旋回明显变差,砂岩的总厚度以西南湖盆区三角洲前缘带最大。
垂向上,就单个剖面随时间演化而言,延长组下部长10段—长9段油层组处于河流与三角洲平原环境中期基准面旋回,具有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性,上升半旋回一般由一系列代表水体向上变深的曲流或辫状河道,分流河道组成的短期旋回叠加而成;延长组中部,长8段—长7段和长6段—长(4+5)段各油层组均处于三角洲前缘环境,前者中期旋回基本为对称性,后者(长6段—长(4+5)段)则为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型,它们的上升与下降半旋回均分别由一系列代表水体逐渐变深或变浅的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泥组成,并分别在长73亚段、长(4+5)2亚段层位出现全盆地的最大湖泛面和较大湖泛面;延长组上部长3段—长1段各油层组由下至上处于三角洲平原和河流环境,它们的中期旋回均属以上升半旋回组成的不完全旋回,在中期旋回内基准面上升初期,由于可容空间低和低的A/S值导致辫状河道或分流河道发育,所形成的砂岩具粒级粗,厚度大和延伸广的特点,随着基准面上升,可容空间增大,砂体粒级逐渐向上变细厚度变薄,并伴生决口扇与决口河道砂体。上述剖面基准面旋回随时间演化也正反映了晚三叠世湖盆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图3.8 延长组基准面变化与充填模式
就二维剖面而论,在东北部以及向西南延长的河流、三角洲平原分区,从延长组下部至上部中期旋回的对称性极差,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或以上升半旋回为主体的非对称旋回(如伊15井剖面),而向南西至湖盆区的三角洲平原-前缘地带各中期旋回基本对称,或中期旋回的下降半旋回比上升半旋回变厚趋势(如新17井、塞191井剖面),表明在基准面下降期或湖盆经历快速扩张又转入收缩期背景下,大量沉积物向斜坡坡度略大的三角洲区推进,而三角洲前缘区则成为主要沉积物堆积场所,按体积分配原则也是沉积物最有利保存的地区,并构成油气聚集最佳的地带。为概括地说明这一规律,选择长8段—长(4+5)段油层组为代表总结基准面旋回变化和充填模式图展示(图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