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
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
秦汉时期,称褒衣大裙、抱腹和心衣。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在南北朝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服制,出现了“法服” 与“常服”并行的局面,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出现了满族旗装,例如旗袍。
如今流行的古代服装有“汉服”、“唐装”、旗袍等。
扩展资料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服装
古代衣服根据朝代不同,称呼有所不同。
1、先秦时期上曰衣,下曰裳。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制建立,其服制对以后各个历史朝代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亵衣简单的说,就是「内衣」,贴身之衣。从文献记载数据来看,约在商周时期就有亵衣的出现,无论是男女老少都有穿着亵衣的习惯,当时人们穿着亵衣是为了保暖,及吸收汗水。
2、秦汉时期,称褒衣大裙、抱腹和心 衣。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而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
3、魏晋南北朝时期,称襟、衣、两当。
从服装的样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并且上短下长是其特点。“下衣”是指裤服到胸,裙长戋地,贵族女子的裙长要戋地 五尺。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开领大袖衫,衣长仅覆腰,下着长裙。
还有一种内衣,既有前片,又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因形得名,俗称“两当”,也写成“裲裆”。裲裆本来专用于内衣,又名背心,这一名称至今仍在使用,也是后世背心的最早形式。
4、隋唐时期,称襦裙、诃子。
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显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当时以体态丰腴为美,小女子喜欢穿男装。这一时期的皇后,皇太子妃以其它显贵命女子的服饰也很繁杂且等级严格。
唐代以前,至唐代前中期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末,出现了一种无肩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末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上身着诃子以掩胸。
5、宋代,称裙、袖衫襦、抹肚。
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另当时还有一种“抹胸”,顾名思义,护胸在前,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另有形制稍长的“裹肚”,此类亵衣为清朝的肚兜奠定了基础。抹胸用纽扣或带子于身后系结。
6、元代,称衫襦、云肩、襟。
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褙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
7、明清时期,称褙子、衫襦、主腰、开襟。
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不同,但在明初还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响,左衽、窄袖长袍仍可见到,一般女子时兴窄袖的衫襦、褙子、长裙等。清代妇女服饰中最为显着的是纽扣的作用。
“主腰”是明朝对亵衣的称呼,形制和简繁程度不一,有类似抹胸,仅“束之于胸腹间”,也有吊挂、装袖,开襟或钉有纽扣等形制,且常常“非大红裹衣不华”,与明朝逐渐开放和奢华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的特点,使之变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式服装,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主宰其变化者即为上海的服装界。
“抹胸”又称“肚兜”,因为有了兜的作用,可藏物,藏香。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
清末民初,民间女子仍然流行“三寸金莲”,因此鞋子特点是前部圆尖,后部圆肥。女鞋种类繁多,根据具体生活需要有雨鞋、睡鞋;也有以形状命名的如合脸鞋、深脸圆口鞋、皂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服装
古代衣服的名称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2、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3、绛纱袍
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汉唐衣冠,仅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4、襕衫
襕衫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5、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服--形制类型--服名
http://hi.baidu.com/catshouse/blog/item/b3b0a68b7dcecd7c9e2fb4aa.html
古代服装发展史···这是别人的空间··不是我的啊···
不同朝代有不同服饰,同一个朝代的服装也比较多样。而且就自己的穿戴,比如女子的层层包裹都不一个叫法···如果说统称,就是衣裳了···
我们现代说的“衣裳”在古代其实是分开的,上面的称为“衣”,下面的称为“裳”,也就是裙子,具体的每个朝代的称呼也有所不同,这样要看你要写哪个朝代了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