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杰克逊
不论身为政客或是一个人,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的一生都是充满争议的。而有些史学家与传记作者,在尝试捕捉其多面的性格与公众角色时,对这一点也是感同身受。
安德鲁·杰克逊的当选,标志著治理过美国的统治阶层,与建国早期贯穿始终的大革命彻底决裂。与六位前任不同,杰克逊既非弗吉尼亚人,亦非马萨诸塞人,他的家人也并非精英阶层。杰克逊的经历,实际上体现了当时美国的政治能量,向政治前沿上新领域的转移。这之後,他的言论,不仅代表著这条新兴前沿,更代表著深厚的群众基础。他的政见,是托马斯·杰佛逊共和主义的新形态。在他眼中,他代表著广大群众的利益,与阶级、特权、财富、腐败等壁垒为敌。而政府中许多看来温文儒雅的人,都对新兴前沿中这群草根出身的新型政客投去一种不屑的目光,当他们是“白种人里的印度野蛮人”,并极力疏远。譬如瑞士的宾夕法尼亚系政治家艾伯特·加勒廷,对杰克逊有个很著名的描述:“这人个子不低,相貌粗野,一绺绺头发垂在脸上,背上则是一长串头发,发根的皮肤滑不留手,十足一个粗糙不堪的边缘政客。”加勒廷这话说得很含蓄,实则夹枪带棒。是对印度人的固有印象,连首位给杰克逊做传的人都写到:“这是个印度成分颇高的西方人”。杰克逊还是一位预言家,1828年的选举中,他扮演了一个坚强又政治的角色,同时又表现得置身局外对抗政治团体的既得利益,也因此称得上击败了约翰·昆西·亚当斯。由此,隐忍至今,杰克逊终於在国家政坛中奠定了自己平民主义的基调,多数总统侯选人,也都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华盛顿局外人”。
安德鲁·杰克逊传记(有空给你翻译)
bout our petty tasks, hardly aware of our listless attitude toward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