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的焦烧时间大小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2025-03-26 16:51: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焦烧时间,即T10 ,是转矩达到10%所需的时间。  焦烧是指橡胶胶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早期硫化的现象。  常以焦烧时间来衡量胶料产生焦烧的难易,焦烧时间越长,则加工过程越不易发生早期硫化的现象。焦烧时间越短,则加工过程越易发生早期硫化的现象。  焦烧时间通常可以通过门尼粘度计来测定。

回答2:

橡胶的焦烧特性通常用120℃时的门尼焦烧时间ts表示,也可用硫化仪测定硫化曲线上的t10或ta1、ta2表示,胶料的焦烧时间与其工艺过程、橡胶促进剂工艺条件、胶料硬度和胶料返回使用情况等因素有关。一般软的胶料为10-20min;大多数胶料(不包括高填充的硬胶料或加工温度很高的胶料)为20-35min;高填充的硬胶料为35-80min。

回答3:

橡胶是由有机无机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焦烧的时间能体现出其产品的耐候耐火性能。

回答4:

橡胶过硫化:就是指的胶料在高温长时间下处的状态。
死胶:由于操作不当加有硫化剂的混炼胶在加工或者停放过程中出现的早期硫化,本质是:胶料局部交联。这样产生的胶料叫死胶。这种现象专业术语叫焦烧,工厂中一般称为死胶,其实就是发生了焦烧的胶料。
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为了避免焦烧的危险,使胶料具有较好的模内流动性,常采用添加防焦剂的办法来解决。
胶料在加工过程或硫化前停放过程中出现早期硫化现象,又称自硫(bin cure)。
导致胶料出现焦烧的原因主要是配方设计不当,如促进剂品种不合适、用量过大;混炼、压出、压延时温度过高;胶料停放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等。
防止胶料焦烧除针对上述原因从配方、工艺上加以改进外,还可以通过使用防焦剂延长胶料的焦烧时间来达到。

产生原因:

(1)配方设计不当,硫化体系配置失衡,硫化剂、促进剂用量超常。
(2)对某些需要塑炼的胶种,塑炼未达要求,可塑性太低,胶质过硬,导致炼胶时急剧升温。炼胶机或其它辊筒装置(如返炼机、压延机)辊温太高,冷却不够,也可能导致现场焦烧。
(3)混炼胶卸料时出片太厚,散热不佳,或未经冷却,即仓促堆积存放,加上库房通风不良、气温过高等因素,造成热量积累,这样也会引发焦烧。
(4)胶料存放过程中管理不善,在剩余焦烧时间用尽之后,仍堆放不用,出现自然焦烧。加工困难;影响产品的物理性能及外表面光洁平整度;甚至会导致产品接头处断开等情况。
解决措施:
(1)胶料的设计要适宜、合理,如促进剂尽可能采取多种并用方式。抑制焦烧。为适应高温、高压、高速炼胶工艺,在配方中还可配用适量(0.3~0.5份)的防焦剂。
(2)加强炼胶及后续工序中对胶料的冷却措施,主要通过严控机温、辊温及保证有充沛的冷却水循环,使操作温度不逾越焦烧临界点。
(3)重视胶料半成品的管理,每批料应有流水卡跟随,贯彻“先进先出”的存库原则,并规定每车料的最长留库时间,不得超越。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4)调整硫化体系,为次磺酰胺促进剂的采用,大大改善了防焦烧性能。
(5)改善胶料贮存和加工条件,如加强冷却;
(6)采用防焦剂。
理想的防焦剂应具有下列性能:
防焦剂主要是有机酸类、亚硝基化合物和硫代酰亚胺化合物三类。
1、具有优良的防焦性能,对不同促进剂和胶料种选择性小,对其它配合剂不敏感;
2、对胶料的硫化特性和硫化胶性能无不良影响;
3、贮存稳定和操作性能良好,不结块,不飞扬,分散,不喷霜等;
4、符合工业生产安全和卫生要求;
5、性价比较高;
6、最好能兼具其它有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