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是“正名”。
出自《子路》。子路的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去世后,儒家学派分化,子张、子赣、子游、子夏等,各持己见,互相非难,造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正名”的主张。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正名”就是要明确君臣父子兄弟各自的名分,藉以规定人们等级之间贵贱亲疏的关系。这样,贵贱有等,长幼有别,各行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桓晋文之事》)国家才能有序、社会才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