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的很多民间传统节日保留至今,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我国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压轴戏,非新年莫属。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记载:是日,朝廷下令免收公、私房租和准许京城百姓“关扑”(主要是赌博)三天。民间用鸦青纸或青绢剪成大小蟠,由年长者戴之,或贴于门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卷5《元旦上》中记载:家家饮屠苏酒、吃面条。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节,并燃放爆竹。宋代极其重视岁时节令,所以,除夕民俗活动更是隆重热烈。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6《正月》中描述: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柴炭等,马行、播楼街、州东宋门外等处,都搭起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靴鞋等。其间开设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热闹异常。傍晚,贵家妇女出游或进市店饮宴。杨元咎在《双雁儿·除夕》中记载:“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则描绘了除夕夜亲友相聚,互道祝福的情景。
宋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节日,这一天不仅官府、百姓要制灯、展灯,教坊百戏、民间艺人要游街巡演,而且皇帝要亲临宣德楼观灯,撒金钱让百姓争抢。帝民同庆,其乐融融,一派太平盛世的绚烂景象。“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东京梦华录》)这段话描写了元宵节都城的热闹场景,短短的一小段就将元宵节时寻常百姓在月下灯影中看百戏巡游,开展节序民俗活动的热闹景象基本勾画出来。
今天的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来源于宋代,与上元节放灯密切相关。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所写的这首上元灯节词《青玉案》,不仅仅写到宋人的文化节俗,更是浓缩了人们美好又心酸的瞬间情感。
彭恒礼指出,与现在节日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宋代的节日,宋之前的节日与现在差别很大。例如,寒食节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寒食禁火、清明祭祖在宋之前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节俗场合,而到了宋代,则与清明节相融合,把郊外踏青、歌舞宴乐作为节日的新的主题。“四野如市,往往就在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盏,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柳永的这首《木兰花慢》词从市民的角度描绘了清明的节日风光。而清明节在之前是节气而非节日,到了南宋,大家慢慢将“清明”当成节日过。因此,可以说清明节是在宋代开封诞生的。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清明节扫墓、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宋代端午节也是民间重要节日,在《东京梦华录(卷第八)端午》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孟元老将宋时东京过端午节的情形描述得生动详尽。
七夕是宋代风俗最盛、活动形式最为丰富的一个节日,它集中反映了封建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文化心理。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宋词“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单纯朴素地道出了普通人的生活愿望;“须知此景,古今无价”,展现出在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在歌舞升平的社会中,人们怀着美好憧憬欢度七夕的情景。
中秋节赏月以及中秋的各种民俗活动是宋代人的时尚追求,如今,中秋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中秋节一家人团聚庆贺美好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仍然盛行。
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因为时代的原因,节日比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更为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千百年来,形形色色的民风礼俗填塞进了一个个岁时纪念日,形成中国特有的岁时华彩。
除夕 农历12月30(或12月29)
春节 农历1月1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15
清明节 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农历春分之后15日
端午节 农历5月5日
七夕节 农历7月7日
中秋节 农历8月15
冬至节 公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寒食节在农历五月、中秋节在农历8月、春节最受重视,
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