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该片,我脑子不断重复这个问题,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直观的印象。
表现外国人的高尚情怀?我觉得可以,这是本片展现给我的全部内容所能够给出唯一合理解释。但是,电影的题目貌似是?我怎么总觉得十三钗才是电影要塑造的核心呢?
好吧,或许真的是十三钗!这部电影要表现的是妓女们的高尚情怀,这是一个十二个妓女为十二个女孩牺牲的故事。我想说服自己,但发现这更难,妓女们一直唧唧歪歪,电影用了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表现他们的自私、放荡不羁的天性、恩将仇报。却从最后20分钟开始,一个个突然成了英雄……
或者,张导的层次早已超出观众的想象了,其实他要表达的是一个时代。没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性中的善与恶!历史背景可是南京大屠杀哟!这个高度可以吧?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部电影把地点从南京换成圣彼得堡,好像对剧情木有任何影响。
其实张导自己也说了:“我不会讲故事”。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这是他在20世纪说的话,源于一部叫做《代号美洲豹》的电影……现在21世纪了,这么长的时间里,上个剧作进修班、补习班之类的时间还是有的吧?为啥张导的剧本非但没有长进,反而变本加厉的狗血了呢?
为了弥补自己的弱点,张艺谋的电影绝大多数都是改编自小说,这最大的便利就是省去了对剧本情节的构思。但即便是改编,时至今日,张艺谋的电影依然无法像随便一部90年代的那种一年生产几百部、画面颜色发青的香港电影那样,去合理的、完整的、让观众看了舒服的、精彩的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戏剧高潮,不,我认为这部电影有高潮,这个高潮从影片开始时开始,影片结束时,这高潮甚至还未结束。没错,这部电影处处是高潮,场场是精彩,可拼起来就进入低谷。
一、关于十三钗。
我和GF边看边议论:这部电影正八经的名字应该叫《殡葬师》。因为殡葬师不仅当上了主角,还成了电影所表达的核心价值的载体。而事实上,十三钗即便不是主角,那也必须是这部电影的灵魂、精神内核、主旨依附的对象……看看导演做了什么吧。在影片结尾处,不断的出现穿越镜头,十二个妓女用风情万种的步伐向我走来,我觉得很别扭,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我很理解张导,他想告诉我,眼前的十二个妓女是烈士!我要让他们变得高大!变得崇高!变得让观众对他们肃然起敬!我尽力了,但我的确做不到,不是因为我能力有限,而是因为这十二个妓女的确没有在电影里做出什么让我特别信服的事情,除了女1墨姐,除了那个无厘头的爱上一个贫血状态的小正太,为他冲进地狱的豆蔻。但你要知道,她不是去给他拿药,真的不是,她是去拿琴弦……
不知你是否有同感,至少我在电影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里目睹这12个妓女你争我斗,和唱诗班的小女孩打斗间接致使后者被爆头,小姑娘们不计前嫌,在危急关头没有出卖地窖里的她们,而是宁愿牺牲自己险些被强暴,可某钗却在之后的情节中依然恬不知耻的不依不饶,说小姑娘们的坏话,我那时候还真就想让她们出去被xx了,不是出于牺牲,而是出于泄愤。
除了这个情节,剩下的就是卖弄风情、挖苦士兵、调戏洋人、贪生怕死,为了一只猫不惜让小姑娘们陷入危险的境地。甚至有一个钗,导演让她当烈士,她却哭着喊着要回去。
如果要让观众为这些风尘女子感动,是要付出代价的,必须告诉观众,她们虽然身体肮脏,但内心深处却是纯洁。我甚至做好了迎接这种转变的准备,却险些被闪到了腰。这群妓女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烈士。就因为女孩们要跳楼。钗们纷纷表明立场,做出这么重大的牺牲,原来是为了跟着头牌混啊……弄半天不是因为心疼小女孩们那脆弱的心灵啊。也可能是我理解错了,要么就是导演告诉我的方式错了。
其实很多钗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分支,包括琴弦钗、胖钗、高挑钗等等,但他们内心的转变呢?他们或许是有故事的人,都是被逼良为娼,那她们善良的一面呢?我看不见。
是什么促使十三钗完成了这么重大的转变?决定人生命运的转变?牺牲自我的转变?就因为墨姐的一句话?
二、佟大为杯具了。
他到底来干啥啊?我没记错的话,影片开始阶段的战争场面足足有15分钟!好像还不止?我没看表,但我想知道的是,这15分钟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作用?表现士兵的忠烈?张老师做到了,我觉得影片开头那些爆破兵要比十三钗更能感动我。
很难想像在一部电影的前20分钟里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角色,既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而是为配角送鞋的……
佟大为再次杯具了,他到底来做了个啥?早早的牺牲了,为了保护教堂里所有人的性命。还是那句话,对剧情有作用吗?我并不是说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必须和剧情的发展和推动起直接作用,但佟大为这个人物甚至没有和教堂里所有的主要人物产生直接的关系……好像两部电影同时播放,一部战争片,一部灾难片,战争片那边的人死光了,灾难片继续着。
更悲催的是,佟大为的死木有引起教堂里任何一个人的注意,除了书绢,真是死在黑影里了。
三、关于高潮。
个人观点,影片第一个高潮完全可以设计在女孩们跳楼的情节中。这时妓女们情节铺垫充分的前提下,产生良心的转变。当然,为了烘托转变,为了让高潮更具戏剧效果,他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比如一开始,墨姐扔下一句话:“我要替他们去!你们去不去,自己考虑吧!”然后,剩下的钗们在思想斗争,每一个钗的内心世界在这一刻集体爆发,一个一个的从地窖里走出来。这样是不是更好?是不是更能自圆其说呢?如果觉得这个情节太俗,没关系,在下只是举个例子。可以在设计一个别的,反正只要别像张导这样匆匆带过就好。
四、关于结局。
期待着贝尔回家种田的时候想起墨姐的屁股,可惜他还在开车,电影就结束了。倒不是说一定要加入许多不必要的累赘让结局饱满,而是本片的结局确有头重脚轻的嫌疑。可以带给观众一个惊奇,比如书绢现在在何处?和谁在一起?或者和贝尔成为养父女的关系?又或者,多年后的一条音讯、一个线索让墨姐和十三钗的生死又蒙上一层面纱,引起观众的猜想,或许墨姐会回来呢?是不是都比开着车结束要还很多?
书绢的独白贯穿了整部电影,那么说话者是不是可以出现一下?至少交代一下书绢现在的处境,她的生活状态,或者是以一种什么姿态来回忆整篇故事的。至少让这个独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那么最好不要用独白,因为看过成百上千部电影的我有一个习惯性的感受,那就是电影中一旦有独白,要么就是倒叙,要么就是艺术片。这部电影不会是艺术片吧?
五、关于张艺谋。
简单地说,张艺谋就是那种,喜欢玩味低级趣味的人。这话尖酸刻薄,但另有所指,我所说的低级趣味的含义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张导的乐趣在于:如何把十个锣鼓敲响?用木棒根本不够格,至少也得用水!怎么把灯笼点亮是个学问!如何把做足疗和一个时代的人性联系起来?如何宰一头牛?琴弦不够美,沾了血才够美!战争的废墟中,一个士兵捡到了一只小女孩的皮鞋。这些都是很美好的细节,但仅仅是细节,是电影中低级别的趣味。
那么高级别的趣味是什么?就是上文所说的,戏剧高潮,合理的、感人的情节起伏。但放眼内地电影,能做到这如此简单的一点,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大多数中国导演总是没学会走就想跑,不是长镜头就是晃镜头,鱼眼镜头,跳跃剪辑……
例如,贝尔给墨姐化妆的一场激情戏,细节拿捏的细致入微,但这场戏结束之后,直接切入十三钗正齐的发型和学生装,站成一排,完全可以表现出他们都接受了男1高超的化妆技术的洗礼。为什么还要再拍摄一组男1为其他钗化妆的镜头呢?为了表现钗们的性情?他们的从容?他们的可爱?张导,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吧,在该使劲儿的地方使使劲儿吧。我已经看够了,我知道他们是妓女,也习惯了他们交谈的方式,这没什么新奇的了,这些真的不是那么重要。虽然我还是不能相信他们在那个时刻能睡得着,在他们牺牲的前夜。
归根结底,金陵十三钗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如同张艺谋导演的其他电影一样,想说他好的人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因为细节太多。但大多数观众看完总是觉得不怎么舒服,少了一点什么。实际上,少了的绝不仅是一点。
金陵就是南京,钗就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