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检举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么?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而来,不也快乐么?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或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只是,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指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正确的求知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了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老师;在该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缺点就应该注意改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考,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学习啊。”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当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呀,可是小人当中从来没有有仁德的人。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君子天天向上,小人日渐堕落,追求财义。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可耻。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成,知者不惑,勇者不俱。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君子之道有三条标准,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乎而己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贵族、大夫们安乐。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尧舜尚且担心做不到哩!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法来实行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义,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义,这就是君子啊!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君子只忧虑自己没有才能,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君子不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君子谋注学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未必不挨饿;学了知识,则可以获得俸禄。君子担忧道学不成或不能行,不担忧贫穷。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不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对君子,不可让他只做小事情,而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对小人,不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而可让他做些小事情。
子曰:君子贞而不凉。
译文:君子坚定执著于正道,而不固执拘泥于讲小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心胸狭隘经常忧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天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君子对于天下事情的处理,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里基本是他老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