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场地为长方形,地面水平,长18米,宽9米。两边线外无障碍区至少5米宽,两端线外至少8米,上空无障碍区至少12.5米。地面为木制或合成物,浅色,场地内外颜色有区别。球场中间挂网,网下面划有中线,把球场划为两个区。中线两侧3米处画有两条平行线,称为进攻线。进攻线把每个场区分为前、后场区。发球区在端线后,与场地同宽。场上各线宽为5厘米。边、端线的宽度包括在球场面积内。
至于排球网:长9. 50米,宽1米,网孔10厘米见方,黑色。上沿缝有5厘米宽的双层白色帆布。球网挂在两侧的球网柱上,与中线垂直。 男子网高为2.43米,女子为2.24米。球网两侧与场地边线相垂直处挂有一条宽5厘米的白色标志带。在标志带外侧各树一根长1.80米、红白相间的标志杆。杆的顶端高出球网上沿80厘米。
排球场上6名队员分前后两排站立,从后排右开始逆时针顺序分为1-6号位,即后排右为1号位,前排右为2号位,前排中为3号位,前排左为4号位,后排左为5号位,后排中为6号位。
根据不同的人员配备和战术安排,运动员站位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一、阵容配备
根据临场战术需要和本队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和组合队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场上每个队员的技战术特长和作用。比赛中常用的阵容配备有“四二”配备,“五一”配备和“三三”配备三种组织形式。
(一)“四二”配备:两个传球手安排在对称的位置上,其它位置安排扣球手,这样前后排都能保持一个传球手和两个扣球手,便于组织多种进攻技术,这种配备使用率很高。
(二)“五一”配备:如全队队员的扣、传球和防守技术都较全面,为加强进攻力量,可采用“五一”配备。传球手在前排中时,打“中、边一二”,或“两次球”战术,传球手轮至后排时,则采用“插上”战术。
(三)“三三”配备:一个扣球手间隔一个传球手,这样在任何轮次上前后排都保持一至二个传手和扣手,便于组织“插上”和“两次球”战术,也便于转为“中、边一二”的进攻战术。
三、一攻战术
接发球进攻也称第一次进攻,简称“一攻”,就是接起对方发过来的球,并力争垫、传到预定位置组织进攻战术。接发球进攻战术有“中一二 ”、“边一二”、“插上”三种战术阵形。
(一)“中一二”进攻战术:这是进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战术形式。由3号位作二传手,把球传给2号位或4号位队员扣球。优点是战术容易组成,但变化少并只有两个进攻点,战术意图易被对方识破,其突然性和攻击性较小。“中一二”进攻战术一般有两种变化。
1、集中与拉开。二传手根据扣球手特点和临场情况向2号位或4号位队员忽而集中,忽而拉开的传球以迷惑对方队员的拦网。
2、跑动掩护进攻。为了增强战术变化的突然性,可通过
主副攻手的跑动和相互掩护,变定点进攻为活点进攻,设法摆脱对方的集体拦网,造成一对一的有利局面。
(二)“边一二”进攻战术:接发球时将球垫给前排2号位队员,由他传球给3、4号队员扣球。其战术特点是便于两个进攻队员相互掩护,互相配合,构成较多的战术变化。其攻击性比“中一二”战术高,但对一传要求较高。“边一二”进攻战术变化常用下列三种方法。
1、“快球掩护”战术。
2、“前交叉”战术。
3、“围绕”战术。
(三)“插上”进攻战术:二传手轮到后排1、6、5号位时,从后排插上到前排作二传,把球传给前排2、3、4号位任一队员扣球的组织式。这种战术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网的全长,保持前排三人进攻,可以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组成以快攻为核心的跑动配合,打出多种战术变化球。如“前交叉”、“后交叉”、“夹塞”、“梯次”、假交叉等等。这些战术,进攻突然性较大,突破点多,使对方难于有效地组织双人拦网防守。
四、防守及其反攻战术(防反)
防反是对方组织进攻后,本方所进行的一系列防守与重新组织进攻的战术行动。其全过程由防守与进攻两部分组成。
(一)防守
1、单人拦网防守战术:一般是在对方扣球威力不大,变化不多或本方来不及组成双人拦网等情况下采用。单人拦网的防守方法有两种。
(1)人盯人拦网。当对方在4号或2号位进攻时,由本方2号或4号位队员进行单人拦网,3号位队员后撤防守。
(2)以3号位队员为主拦网。当对方进攻时,由3号位队员去拦对方三个位置上的扣球,本方2、4号位队员后撤防守。
2、双人拦网的防守战术:通常所用的双人拦网有“心跟进”和“边跟进”两种防守战术。
(1)“心跟进”防守战术。又称“中跟进”或“6号位跟进”。当对方扣球威力较大,又善于轻吊球时采用这种防守战术。6号位队员前移至限制线附近,保护前排的拦网并准备接对方吊球。但在1、5号位队员之间和靠近端线处有较大的空隙地区。因此在防守中,首先要求拦网者封住中路,同时要求1、5号位队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防守技术。
(2)“边跟进”防守战术。在对方扣球威力较大,扣球路线较多,能较多地运用超手扣球时采用。由1号位队员跟进至限制线附近,保护拦网和接吊球。如对方扣直线球就不跟进,“边跟进”的主要缺点是空隙大。
(二)防反:在防起对方扣球之后,可以组织各种战术配合,向对方“反攻”。但由于在防守时处于被动地位,防反战术的组织较“一攻”更难。因此要求场上队员应十分注意攻防转换、捕捉战机,及时组织各种进攻战术。“防反”的战术组织形式与“一攻”相同。
排球比赛场地包括比赛场区和无障碍区。比赛场区为18米×9米的长方形。国际排联组织的世界性大型比赛场地边线外的无障碍区至少宽5米,端线外至少宽8米,比赛场区上空的无障碍空间从地面量起至少高12.5米。比赛场地的地面是浅色的,由木质或合成物质构成。比赛场区和无障碍区分别为两种不同的颜色,场区上所有的界线为白色,宽为5厘米。
排球比赛的室内温度最高不得高于25°C(77°F),最低不得低于16°C(61°F)。比赛室内照明度从距比赛场地地面1米的高度进行测量,应为1000~1500勒克斯。
球网架设在中线上空,高度为男子2.43米,女子2.24米。球网为黑色,宽1米,长9.50~10米,网眼直径10厘米。球网上有两条宽5厘米、长1米的白色带子为标志带,分别系在球网的两端,垂直于边线。标志杆是有韧性的两根杆子,长1.80米,直径10毫米,由玻璃纤维或类似质料制成。两根标志杆分别设置在标志带外沿球网的不同两侧。
排球比赛所使用的球是由柔软的皮革或合成革制成外壳,内装橡皮或类似质料制成的球胆,颜色是一色的浅色或彩色。球的圆周为65~67厘米,重量为260~280克,气压为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
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由中线将球场分为两个相等的场区,中线设置长9.50米、宽1米的球网。男子网高2.43米,女子网高2.24米。球由皮革制成外壳,内装用橡皮或类似物质制成的球胆,重260~280克。1912年规定双方上场的运动员必须轮转位置。1917年规定每局为15分。1918年规定上场运动员每队为6人。1922年规定每方必须在3次以内将球击过网。比赛方法以前采用发球得分制,1998年10月28日国际排联决定改为每球得分制,仍为五局三胜,前四局每局先得25分者为胜,第五局先得15分者为胜,若出现24平或14平时,要继续比赛至某队领先2分才能取胜。
宽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