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回答只是想到了有趣的事,之前用了几年的变焦,用习惯了,换了50 1.8 。老有扭镜头的冲动,用了半年。慢慢习惯了。结果有次和朋友外拍,用朋友的机子。我居然拿着变焦头走来走去构图,自己发觉时没乐死自己……
由于个人习惯用28mm或35mm扫街的原因,我用50mm非常捉急,但是——这不代表我回答不好这个问题。用50mm为什么捉急?因为每次拿起相机往取景器一看,主体撑得太满了。为什么?因为我用惯广角镜,而为了保证广角镜下人物大小合理,所以我长年累月间形成了潜意识的走位——离被摄物体2~4m之间。而此时对标头来说,太近了。应该要5m左右才能拍摄出半身为主的人像,8~10米才能全身。所以倒过来解析这个问题,就是要用好某个焦段,你要习惯这个镜头的视角(等价于习惯用这个镜头时的常用工作距离),这样你就能不举起相机就大概知道你会拍到什么,如此才能一气呵成地完成一次拍摄。50mm镜头还以其大光圈带来的虚化而备受推崇,但于人文纪实而言,虚化是个很考验火候的问题。需要交待环境的时候,要么不虚化,要么就虚化一点点,那么这个“一点点”是要多少呢?是开到F4.0,F5.6,还是F2.0?虚化之后的画面又会呈现怎样的氛围?用标头,不是通通最大光圈一口气糊了了事,而虚化的程度比取景范围难想象得多了,所以这个更难掌控。总结起来,就是你要学会想象,想象出50mm镜头下会拍出什么。学会想象,是安塞尔亚当斯的宝贵遗训啊。
1、从只拍一个物体开始,尽量的去除画面中其他的东西,让你想要拍的东西充满画面。2、还是只拍一个物体,但开始给被摄物体在画面周围留出一定的空间。3、还是只拍一个物体,但将物体在画面中的比重降到一半,空余部分用简单背景填充。4、还是只拍一个物体,但将物体在画面中的比重降到一半以下,空余部分用简单背景填充。5、尝试拍摄两个物体,尽量的去除画面中其他的东西,让你想要拍的东西充满画面。6、拍摄两个物体,但开始给被摄物体在画面周围留出一定的空间。7、拍摄两个物体,但将物体在画面中的比重降到一半,空余部分用简单背景填充。8、拍摄两个物体,但将物体在画面中的比重降到一半以下,空余部分用简单背景填充。9,拍摄多个物体,尽量的去除画面中其他的东西,让你想要拍的东西充满画面。自由拍摄假如一个人追求的是50mm这一焦段,那么的确,135全画幅是必须的选择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50mm或者80mm是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的,所以,如何练习在特定焦段内的构图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某一焦段。所谓的50mm一定要配全画幅这种说法,我想最乐于听到的应该就是卖器材的人了。再来补充一下,我一直觉得,所谓拍照应该从50mm标头开始的说法是很有问题的,也许的确如许多人所说,当一个人能掌握50mm焦距之后,再用其他焦距的镜头会很容易上手,但是你们难道不考虑一下50mm这个焦段上手的问题吗?我认为,如果是摄影新手,焦距应该是越用越短才对,50mm定焦标头,绝对不是入门的最佳选择。
我从小学起就开始用50定……原因是我家不给我机会用其他的啊T.T,当时用的是X700+50 F1.7接着,我自己买的第一个单反50D,配的是适马的黑科技50 F1.4到了富士的阶段,我的挂机头是35,也就是等效50 F2看到没,基本上我就是用50这个视角一路拍过来的,当然中途有一段时间的等效80。我说这么多呢,其实想表明的是,任何一个镜头,你要玩透他,第一要素永远都是多拍。比如,在我的XP1上14等效21,21是什么概念,2只眼睛放开来看,边缘大一圈,就是这个画面了。50呢,则是一只眼的视角。我现在很习惯所见所得,我看到什么拍出来的都差不离。景深,光影等。但是楼上的诸位也说到了50的一个弱点,50这个头,构图和光阴非常重要。论空间压缩感,你用长焦怎么拍怎么爽,妹子也爽风景也爽小品更不在话下,不就是站远点么,那种透视感50你玩不来。轮冲击力和对风景的抓取能力,广角是你不二的选择,尤其是超广,风光,人像,怎么拍怎么有那种视觉冲击感,这方面,50还是不行。50像什么,50就像一个白纸,没有任何附加属性,完全取决你怎么去画。所以构图和对光阴的把握要把握得非常好,怎么把握,多拍啊!比如现在摄影都是往35,28这样广/小广的视角走,以来是容纳空间更大,人文扫街冗余度更大,同时广角畸变可控,不那么明显。在我看来,就是因为50这个视角真心难掌握。我比较穷,出去玩基本也就只带50,大体上出片率10%。你在这个有限的框里面,你要考虑景深,包含什么东西又不包含什么东西,拍摄的距离,光线等等。内容多了,50比35拍出来更满更局促,东西少了距离没控制好又太空没主体,截一半人像又觉得不大气。如果没有大量使用50的拍摄经验是玩不来的。而且50接近单眼视角,你没练到看到什么就知道拍出来是什么这一阶段的时候,用50会觉得很平淡,很局促,这都得靠大量实拍来弥补。总之50是一款非常考验构图能力的定焦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