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5-04-14 05:00: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教师应“以人为本”,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的教学中,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用“吃东西”也能生存呢?很多学生回答不出来,学生越困惑,就越想解决问题,学习气氛就越浓,当得出结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得营养后,学生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除了阳光,其他光可不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即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如,在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时,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就能得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的结论。如果经常这样处理,既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又能引导学生习惯于使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使问题的答案更可靠。 三、重视设计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