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高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健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以机器人为载体,初步了解自动化原理,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应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小学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60学时,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普通高中阶段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选择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或主题的意义。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从社会生活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主题。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特点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不太清楚具体哪一方面的课外活动和实践
主要说说初中高中吧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高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健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以机器人为载体,初步了解自动化原理,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应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小学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60学时,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普通高中阶段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选择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或主题的意义。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从社会生活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主题。
各种各样的电池、有种类什么、型号是什么、品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