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火山岩复合圈闭的主要因素有火山岩体的形态要素、构造要素、地层要素、岩性要素。
(一)控制火山岩复合圈闭的形态要素
(1)锥柱状火山岩体:主要沿断层带上倾方向,形成顺断裂带喷出的形态呈锥柱状的火山岩体,火山岩体的岩相发育齐全,包括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溢流相火山岩、爆发相火山岩,火山岩相横向变化迅速,良好的火山岩储集相带在中央部位,向侧翼相变为致密火山岩相带,构成重要的火山岩复合圈闭要素,该类火山岩主要发育于早白垩世断陷末期的营城期—泉头早期,沿深大断裂呈串珠状,多发育在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形成的点状火山岩体。
(2)板状(层状)火山岩体:沿深大断裂呈面状分布,岩石类型为溢流相火山岩或爆发相火山碎屑岩类,横向相变为泥岩,或致密碎屑岩,或火山岩上倾超覆尖灭,构成板状(层状)火山岩体的圈闭要素。
(二)控制火山岩复合圈闭的构造要素
火山岩复合圈闭大多数都受构造因素控制。首先是断层控制要素,深大断裂控制火山岩及火山岩相带分布。深大断裂既是油气运移进入复合圈闭的重要通道,又是断鼻或断块构造的重要封闭要素,断层在火山岩体的上倾方向是否形成有效封闭,是控制复合圈闭规模与圈闭特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继承性背斜或断鼻构造控制复合圈闭体,最好的火山岩复合圈闭都有继承性背斜或断鼻构造背景,根据断层的控制要素,复合圈闭体又划分为:盆倾大断层(或主要坡折断层,断距大于200m)控制的火山岩复合圈闭、盆倾小断层(小型坡折断层,断距小于100m)控制的火山岩复合圈闭,反向控盆断层(断距大于500m)控制的火山岩复合圈闭、反向坡垒断层(断距100~200m)控制的火山岩复合圈闭。
盆倾或反向断层控制的圈闭,以及控制圈闭的断层,其火山岩体的封堵层条件有明显差别,根据构造形态控制要素,复合圈闭体划分为背斜型、复合背斜型、断鼻型三类。
盆倾大断层有利于火山岩体获得基岩的整体侧向封堵。既可以是通过大断层、单阶断层使火山岩体获得基岩侧向封堵,也可以通过多阶中小盆倾断层,使火山岩体整体获得基岩侧向封堵。大型的盆倾断层可以使火山岩体获得基岩侧向封堵,同时断层断距稳定,有利于火山岩体整体获得基岩的侧向封堵。中小型的盆倾断层可以部分遮挡火山岩体,尤其是当发育多断阶小断层时,更有利于对火山岩体的封闭,单级小断层往往断距不稳定,圈闭能力较差。
大型控盆断裂控制的火山岩体,当火山岩体上倾方向获得登娄库组泥岩段或泉头组的大套泥岩段侧向封堵时,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火山岩体复合圈闭,而当火山岩体上倾方向与登娄库组或泉头组砂岩段侧向封堵时,火山岩体的圈闭性较差。
(三)控制火山岩复合圈闭的地层要素
主要包括火山岩体上倾超覆尖灭圈闭,火山岩体 砂砾岩体上倾超覆尖灭复合圈闭、火山岩体—基岩复合圈闭等类型。
(四)控制火山岩复合圈闭的岩性要素
主要是火山岩体四周围岩的岩性地层超覆,或通过断层与火山岩体相接的地层,是否具备岩性圈闭要素。当与火山岩体相接层位为湖相泥岩夹砂砾岩时,为最有利于形成火山岩复合圈闭的岩性要素。